玩宋_春溪笛晓【完结+番外】(154)

阅读记录

  这职位的设置主要是因为上头觉得转运使权利太大,所以把一部分职权分出来给提点刑狱司负责。

  之所以说破格,是因为这职位一般需要曾任知州以上的人才能出任,但他爹这几年表现非常突出,展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于是上头就把这位置安排给他了。

  有了这职位,他爹可以在本路的各个州到处溜达了!可惜的是因为他有监察职能,到了底下是不能迎送聚会的——当然,这对王安石来说不是坏事,王安石又不会喝酒,又不擅长和人进行“亲切友好礼貌客气”的虚伪交际,干这个正适合。

  在完成通判职务的交接之后,王安石可以带着家小回老家一趟,见见母亲、见见族人。

  王雱抱着琴去找范仲淹弹了两首曲子、交流完最近的琴技心得,才和范仲淹聊起自己在郓州想出来的新点子。

  范仲淹也去过郓州,对那片浩瀚无边的水泽有些印象,点头夸道:“若是能做成,倒是能给当地百姓多一些出路。”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有梁山泊这一大片水泽,多搞些水上营生的确很不错。

  这些水上营生真要能发展起来,耕种的、捕鱼的、造船的、当厨子的、水上杂耍的,都能找到干活的好去处。

  王雱积极怂恿:“等他们那边搞成了,我们悄悄过去尝个鲜。”

  范仲淹笑道:“这哪用悄悄,我们光明正大受邀过去就成了。”他与庞籍年纪相当,也有些交情,郓州那边真要把“梁山水泊”开发好了,不可能不邀请他过去。

  王雱回到青州没多久,又跟着王安石一道回江宁府见祖母,小住几日,舟车劳顿地回临川祭祖。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升官了,告诉祖宗一声;发财了,告诉祖宗一声;儿子出生了,告诉祖宗一声!

  这年代走远路太累人,小妹被折腾得病了一场,可把王雱心疼坏了,找到落脚点后带着周文、周武满城跑,寻最好的大夫给小妹诊病。

  没办法,这可是个连感冒都可能死人的时代!

  一路走到临近过年,王安石才带着他们回到临川老家,与族中叔伯、兄弟们相见。

  王雱年纪小、脸皮厚,到哪都能迅速找到一群小伙伴一起搞事情。

  今年王雱自觉已经长大了,没有再怂恿小伙伴们炸茅坑,而是带着小伙伴在雪地里捕鸟。

  可惜由于操作不太熟练,他们浪费了一地粮食也没抓到半只鸟儿。

  王雱气得不行,索性找年纪大点的堂哥们教自己练弹弓去,准备开春就把这些不肯入套的鸟儿一个个用弹弓打下来!

  王雱这边正无忧无虑地过年,方洪在京城正式将由司马琰和曹老头合著、王雱校对和排版的《医学问答录》给印了出来,还按照王雱的意思加了引人注目的腰封。

  腰封上,赫然引着几行大字——

  “你知道吗,你也可以当神医!”

  “有史以来最通俗易懂的医书,解答你日常生活中一切病痛问题,不看可惜!”

  “天才与天才的碰撞,两位杏林圣手为你带来一场颠覆你所有认知的头脑风暴!”

  这些字句还会配上精美漂亮的宣传海报,张贴到方氏书坊各个分店外头打广告!

  方洪不得不承认,在不要脸这方面他远远输给了王雱这个后辈。

  真不知道他怎么能想出这些又俗又白又吸引人眼球——听着还特别欠打的耸动宣传语!

  第七十五章

  过了上元, 所有人的日子又渐渐恢复如常。眉州眉山城有一户姓苏的人家,衣食无忧, 乐善好施,名声极佳。

  论起来,这家的老大苏澹、老二苏涣都是进士及第,只有老三苏洵玩了二十几年, 到二十七岁才决心读书向学,读书两年开始应试, 蹉跎十年未中举,又居丧在家, 索性歇了心思专心教两个儿子读书。

  这两儿子都聪明伶俐, 年长的叫苏轼, 今年已十九岁,家中正在为他议亲;年幼些的叫苏辙,比苏轼小两岁, 今年十七。

  苏轼眉目英朗, 一双星目天生灼亮,旁人见了免不得赞上一句“好个俊秀少年郎”。他悄然与弟弟商量:“母亲近来精神好些了, 我们这就去与她商量到成都府游玩的事。”

  弟弟苏辙性格比较老成, 迟疑地道:“哥, 要不我们不去了吧?”

  去年是个多事之秋, 不仅仅是南边有战乱, 朝廷上下兵荒马乱, 他们家也出了乱子:他们的姐姐嫁到母亲娘家的侄子家中, 过了一年便郁郁而终,生前显见是受了苛待!

  本是亲上加亲的亲事,这下加出仇来了。他们老爹气不过,聚齐了所有人当众和程家撕破脸,写了诗文大肆讽刺程家家风,还叫苏轼和苏辙往后决不能与那害死他们姐姐的表兄往来。

  夫家和娘家闹成这样,程氏自然是最煎熬的,入冬后便是大病小病连着来,到过年时才稍稍好些。

  苏轼自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们就是要闹腾点,让娘多牵挂牵挂我们。”父亲与母亲的娘家当众撕破脸,母亲一天比一天消沉。

  父亲那边肯定是劝不住的,苏轼也不想劝。

  程家比他们富裕、比他们有脸面,可那又如何?遭罪的是他的姐姐,死的也是他的姐姐!

  母亲这边,他得让她转移转移注意力,比方说让她想起她还有两个不省心的儿子!

52书库推荐浏览: 春溪笛晓 爽文 穿越重生言情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