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你能容下别人,别人才能容下你。
晏殊身为宰辅不教他如何造福百姓,却教他明哲保身之道,王安石认为自己与晏殊志不同道不合,此后便未再与晏殊往来。
王安石对王雱道:“算起来,你范爷爷当初还曾蒙受晏公举荐,我们得去把这消息告诉你范爷爷。”
王雱于是又和王安石一道去了范仲淹家。
范仲淹听到晏殊病故,神色有些木然,到了他这个年纪,陆陆续续便会听到许多这样的消息。
见范仲淹不愿多言,王雱和王安石对视一眼,一并离开了。
范仲淹到夜深才躺到床上歇下,脑海里回放着过去种种。
当年他初入官场,蒙晏公举荐,得以受朝廷重用。结果他在刘太后手握大权、垂帘听政之时,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于官家。
当时晏公把他叫去,指斥他行事轻狂、贪图虚名,他自知可能连累举荐人,连连自辨。
到后来,晏公仕途平坦、步步高升,他仕途几度起落,兜兜转转到庆历年间才跻身宰执之位、得以主持新政。
只可惜晏公庆历年间虽身居宰相之位,对新政却并不热衷,新政失败后还一力将支持新政的门生欧阳修外放滁州,以此明哲保身。
可哪怕享用了一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终归还是躲不过生老病死。
范仲淹叹了口气,辗转反侧,到三更天才终于入睡。
这时候已是冬末春初,冰雪消融,万物重获新生。
第二日王雱一早去寻范仲淹,范仲淹看起来已好多了,只是不大想动弹,叫王雱弹首曲子给他听。
王雱见范仲淹心情不佳,便把琴抱出来,弹了首新曲子给范仲淹听,不是什么古曲,是他自己写的,曲意正好应景:湖面冰雪初融,变成薄薄一片冰镜,阳光往下照去,照暖了底下的冰凉湖水,鱼儿们聚集在这温暖的冰面之下欢快地游动着,等冰破雪消,更是直接跃出湖面,贪婪地呼吸着一拥而入的新鲜空气。
范仲淹静静地听着这欢腾逗趣的曲子,眼前也渐渐有了冰消鱼跃的景象。他看向给他弹新曲子的王雱,又看看搬出小马扎坐在琴前听得认真的小儿子和王雱的妹妹,恍然明白王雱的意思。
如今的朝廷就如经冬久寒,积弊无数。可寒冰再厚,经冬也会化去。也许在严冬之中会有人不理解、会有人选择分道扬镳、会有人嘲笑那些努力改变的人愚蠢,但更多的人都在期盼着破冰之日到来。
到那时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下能人皆能一展所长,天下良材尽为朝廷所用。
即便他们看不到那一天到来,眼前这些年轻的孩子也会看到。
范仲淹心中郁气全消,打发走王雱几人,提笔写祭文遥祭晏殊。
入春后,京城来了道旨意,是官家有感于晏殊病逝,关怀范仲淹的身体,希望范仲淹归京荣养。
范仲淹这一年来已不甚理事,自觉自己尸位素餐,便决定收拾收拾回京去当个闲官闲度致仕前的最后几年。
范仲淹这次回去,还准备打包两个人:一个是他儿子范纯礼,眨眼间范纯礼也二十出头了,得回京考个试试试水平了;另一个,则是王雱。
王雱这一年跟着王安石到处跑,该见识的见识了,该学习的也学习了,范仲淹和王安石商量过后,准备把王雱带到京城去,让他考进国子监读书。
王雱现在不缺聪明、不缺才学、更不缺见识,但是他总喜欢躲在别人背后偷闲,缺少真正的磨砺,也缺少真正的良朋益友。
第八十二章
自己要去考国子学的消息, 王雱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他知道的时候, 吴氏、小妹都依依不舍地拉着他的手两眼泪汪汪, 看着怪心酸。
王雱更心酸, 他才十二岁呢!
国子学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大宋最高学府,是大学啊!毕业后可以立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他还是个孩子!可面对范仲淹、王安石两道无法违抗的铁拳, 王雱只能乖乖收拾包袱准备上路。
临去之前,王雱给司马琰写了封信, 痛斥王安石把年幼的儿子送去上学的可耻行为。写完他还觉得不够, 又写给柳永、苏轼,逐一控诉一遍, 这才浑身爽利。
写完信,自然要与狐朋狗友们话别, 冯小胖子冯茂很是不舍, 他感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将来说不准要回家继承家业, 即便去京城玩也没法和王雱凑一块了;李元东则平和很多, 只是目中仍有着浓浓的不舍,连夜拉着王雱秉烛夜谈、探讨经义。
王雱第二天忙去找范仲淹, 催促范仲淹赶紧启程,要不然李元东这学霸太吓人了。范仲淹似笑非笑地睨着他,没答应,依照原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交接。
儿子要去读书, 王安石说一点不舍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 可范仲淹说得对, 独木不成林,他儿子再聪明,他也不能老把人拴在裤腰带上带着跑,总得让他多交些朋友、多长些见识。
范仲淹离开当日,不少青州百姓闻讯而来,夹道相送。范仲淹眼眶微红,收下州中长者送来的万民伞,带着家小以及王雱启程归京。
送行的人众多,王安石和吴氏倒是不好拉着王雱叮嘱,只得牵着小妹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
周武得留着照看吴氏和小妹,周文得跟着王安石到处平反冤案、监察刑罚,王雱这一走还真是孑然一身,看着怪孤单。
52书库推荐浏览: 春溪笛晓 爽文 穿越重生言情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