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她就是御赐神探,这个名号乃是全大楚头一份儿,谁也无法抹去。
李恭被她说得又是一怔,旋即便温和地笑了起来,道:“表妹万勿如此,我并不觉得你古怪,我觉得你挺……”
“古怪也没什么不好,我也不想与旁人一样。”陈滢抬手打断了他,迅速将话题切换到最紧急的事情上:“时间紧迫,闲话少叙,还请表哥务必照我说的做。”
能够说动倪氏的只有李恭了,就连李氏都不行,陈滢希望尽快达成目的,因为时间确实很紧。
李恭略作思考,到底同意了陈滢的计划。
计划本身其实并不算周详,但一来不算费手、二来也确实有必要,且也是短时间内能够拿出的最佳选项。李恭从来就不是优柔之人,是好是坏他还是品得出的。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陈滢的判断没错。
倪氏果然听从了长子的建议,等到车队再度启程时,仍旧是李家车队先行,韩家车队则与之保持着约七百五十米——也就是一里半——的距离,不远不近地跟着。
为配合商队的骡车,李家将车速稍稍放缓了些,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当车队驶出城门时,陈滢瞧见,黄县的城门外头也聚集着大批的流民。
她贴在窗纱处,仔细地观察着这些流民的情形,叶青看了她一眼,并没有加以阻止。
这些流民看似无序,但细看之后,陈滢却发觉,他们的行动仿佛并不自由。处于人群最外圈的一群“流民”,隐隐将处在中部的大多数人给围住了。
同样地破衣烂衫,同样地灰头土脸,然而这些“外圈人”却并不具备一般流民的麻木与颓丧。他们一个个神情凶悍,起坐站卧也远比真正的流民来得敏捷。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青壮,陈滢甚至还发现其中一两个的腰里掖着铁棍或刀具。
那一刻,她忽然便想起,蓬莱县城外那片灰黄而死寂的人群外围,似乎也有着相似神情、相似举动的“流民”。
这些人,真的是流民么?
“官府开仓放粮的时候,是不是都是那些人带着流民去领米?”陈滢抬起下颌点了点窗外,又解释地道:“我看这些人行动有序,不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他们是不是一个特殊的帮派?”
此刻,马车正驶离护城河,大部分流民皆视若无睹,只有圈外的那些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警惕的神情。
“米头儿。”叶青向车外扫了一眼,便以一个极为形象的绰号做了回答,算是肯定了陈滢的猜测。
第153章 马车被困
陈滢低低地“唔”了一声,有点明白李珩在做什么了。
被圈禁的流民……朝廷源源不断的资助……灾情始终没有好转……
这应该是一条黑色产业链。
这些流民失去了土地、亲人与原乡。而现在,他们甚至连自由也失去了。
不能回乡,也不能去别的地方讨生活,只能留在这里,成为某些人向朝廷讨要资助的工具。
这不是少数人就能做成的事,从下到上,这是一整条利益链。
若李珩不是微服出行,而是以济南府未来知府的名义来到登州,陈滢相信,这些流民一定会被安排在“合适”的地方,供他“亲眼目睹”。
思及至此,陈滢忽地想起了在码头看到的那群流民。
“码头的那些流民是否也有人控制?如果有,控制他们的人与这些米头儿是否是一伙儿的?如果不是,则那些人又是什么来头?”考虑到叶青在说话方面超乎寻常的吝啬,陈滢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
“有。不是。海帮。”叶青以标准的叶式回答给出了答案。
“海帮。”陈滢喃喃自语,不由便想起了第一世所知的、发源于清朝的“青(啊)帮”。
这个帮会最初的徒众皆从事漕运行业,却不知海帮是不是也与之相似?
心下思忖着,她便又问:“海帮的成员……”
“你问得太多了。”叶青似乎失去了耐心,抑或是这些涉及江湖帮派之事她并不想过多提及,再或者她本身也不太了解海帮的情形,于是打断了陈滢好奇宝宝式的发问。
陈滢略有些遗憾地闭上了嘴。
侦探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便来自于对话,而叶青显然并非好的谈话对象。
“我来,你回去。”叶青走过来,指了指车厢角落的位置。
平实的口吻,并非命令,也不像是商量,而是在说出她认为最合理的建议。
陈滢并没有与之对抗的打算,便听从她的安排,坐回了原处。
希望这位叶女侠的武功不要和她的人一样死板。
在坐下来时,陈滢如是想道。
“表姐,你怎么换上这身儿衣裳了?”李惜似是并不乐于见到陈滢与叶青走得太近,此时便问起了别事,还拿手扯了扯陈滢身上的男式箭袖,满脸艳羡:“我就说你躲在屋里做什么呢,却原来是在换衣裳。表姐,我也想穿件这样儿的,你叫人替我做一件可好?”
有些撒娇的语气,配合着她可怜巴巴的神情,小动物似地叫人怜爱。陈滢朝她一笑:“自是好的,等到了济南府,你叫小风筝把尺寸告诉寻真就是。”
52书库推荐浏览: 姚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