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闺阁记_姚霁珊【完结】(250)

阅读记录

  郭婉便叹了口气,将身契收进旁边的一只锦匣里,拿了把亮锃锃的黄铜锁给锁了,一面便摇头道:“舅母应该也不是真有坏心,就是怕罢了。”说着便低低地咳了一声。

  绿漪忙递上茶盏,郭婉就着她的手喝了口茶,又道:“舅母大约是没想那么远,原只想着在何太太跟前卖个好儿,等人真到了,舅母又不知该如何处置了,便只能要我帮衬。”

  绿漪并不笨,很快便想明了其中之意,暗自恨了一声,面色铁青,却不敢再言。

  倒是郭婉眉眼不动,面上还浮着一个极淡的笑,道:“那明心是个大不吉的,也只有我这样大不吉的主子,才能克化得动。”

  马氏才透出意思来,郭婉立时便知晓,她这是怕明心克了自家人前途,于是才把人送到了寡居的外甥女这里来。

  这世上所有的寡妇,不都是克夫之人么?再加上郭婉又是个失妇之女,这命也是足够硬了。如今多了个克主的明心,两下里倒是凑了一对儿。

  郭婉被自己这想法逗乐了,“噗哧”一笑,道:“明心现下跟了我,却不知我与她到底谁厉害些?是她克我,还是我克了她?”

  这话听来自嘲,即大有苍凉之意。绿漪心下极是不忍,红着眼圈儿往地下连“啐”了几声,急急地道:“奶奶可别这么说,佛祖会听见的。奶奶是天下间最好的人,定会长命百岁、一生欢喜。”说罢便双手合什,默默祝祷,面色十分虔诚。

  郭婉见状,知道方才的话说得草率了,咳嗽了一声,低语道:“罢了,我也不过就这么一说,往后再不提便是。”

  绿漪见她又咳嗽起来,不由那心便又提起了半颗,忙将那大盖碗里温着的参汤递了过去,柔声道:“如今有了陈三姑娘帮衬,奶奶往后的日子必会越来越好的,奶奶自己也要往宽处想才是。”

  郭婉低头将参汤喝了,一面拿帕子拭唇,一面便笑道:“我本就没多想,倒是你这丫头惯会想东想西的。”

  她主仆二人情分不比寻常,绿漪闻言便笑了起来,车中氛围亦不复方才惨淡。

  再说笑了几句,话题便又转到了明心身上,郭婉便道:“明心之事,外祖父定是允了的,不然舅母也做不成。”

  她的面色十分淡然,语声更无起伏:“等到了济南,不拘找个什么地方把人安置了,我这里也算有了交代。”

  其实,她还有一语未曾言明。

  这件事,韩端礼不只是默许了,甚至很可能就是他叫马氏去做的。

  她的祖父这半生过得压抑,亏就亏在不该只盯着一条道儿走,如今好容易将那枷锁给卸了去,他自需多多交好各方人士,这何君成与李珩关系极近,他帮着解决何家的麻烦,便是希望李珩念他的好。

  思及至此,郭婉便轻轻摇头,自语地道:“不过是换了一条枷锁罢了,外祖父……”

  她叹了一声,没再接着往下说,只垂目盯着脚边的那只锦匣,思绪仿佛飘去了极远的地方……

  第216章 请拉车帘

  却说这一路,众人晓行夜宿、诸事顺遂,倒是半点麻烦都没遇上,而被倪氏视作大敌的明心,则更是连面儿都没露。郭婉对此的解释是“明心得了不能吹风的病,只能在车中静养”,就此得来倪氏好一通夸赞。

  由此可知,明心在黄县的出现,不过是郭婉给倪氏她们打个招呼、知会一声罢了。她深知倪氏等人心中所思,因此招呼打过之后,便又把人给关起来,不叫其出来惹人厌。

  裘四奶奶如此知情晓事,即便出身低些,倪氏也还是极为欣赏的,且对方又将那才出的几品“芳露”赠了好些,纵是见惯了好东西的李氏亦称其不凡,倪氏看郭婉便愈加顺眼起来。

  半个月后一个微雨的黄昏,马车抵达济南府,众人在城门处分作两路,郭婉自有韩家管事前来接洽,而李珩之母——李老夫人,也早在两个月前便住进了知府官邸,这几日皆派了管事在城门处候着,此刻那管事亦自迎了过来。

  透过薄薄的雨幕,陈滢掀开车窗处的锦帘向外看去,便见李珩父子正立在车下,与一个样貌精干、穿灰布衫的男子说着话。

  “这是齐管事,是祖父身边最得用的。”李惜在一旁介绍地道,说话时两个眼睛亮晶晶地,好奇地打量着不远处的城门。

  陈滢点头不语。

  李氏也曾约略提过李家的情形,陈滢知道这齐管事名禄,乃是李家世仆,从小便跟着外祖父李缜当书僮,如今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小公子成了老太爷,齐禄也成了大管事。

  与齐禄简单的聊了两句,李珩便又命车队启程,马车缓缓驶过高大的城门,进入了济南城。

  因要接手公务,李珩会在半道儿拐去府衙,一众女眷则是会在仆役的护送下直达官邸。

  陈滢还是第一次见到古代的济南。

  这座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在这个时空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高大的城郭庄严肃穆,整齐的灰色墙砖堆叠出雄浑的气韵,当马车自城门洞下驶过时,陈滢恍然有种于历史中穿行的感觉。

  入城之后,却见宽阔的马路以大块石板铺就,其市面繁华不输盛京,却又有着一种前者所欠缺的朴拙之气。马车驰入道中,沿路时可见柳、偶遇秋花,虽非书中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景,可其沛然悠远的况味,却又远甚于纸上所书。

52书库推荐浏览: 姚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