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闺阁记_姚霁珊【完结】(414)

阅读记录

  已是黄昏将近,几名小监蹑足走到殿外,望一望天,无声退下,不多时,俱手把青篙而来,篙头上挑一盏绛纱宫灯,微华如晕、绛红如霞。

  他们举着青篙,将之悬于檐角铜钩,复又悄无声息地遁去。

  中元帝立在殿前,仰首望一排华艳宫灯,面色怔忡。

  “陛下,风凉了。”贺顺安臂弯里搭件青鹤大氅,悄步上前,两手拈住氅衣领口,迎风一扬。

  “哗”,风张衣展,衣上青鹤如振翼,却又忽尔拢翅,轻轻落在元嘉帝的肩上。

  “天儿是真凉了。”元嘉帝慨叹,挡开贺顺安的手,自己系上领扣,又回身拍拍他:“你也多穿些,莫着凉。”

  贺顺安受宠若惊,忙不迭摆手:“奴婢皮糙肉厚,不碍的,不碍的。”

  元嘉帝叹一声,跨出殿外。

  暮色浓重,远景近物已有些模糊,唯夜合花缀霜染雪,香满庭庑。

  “朕记着,这花儿还是前年栽下的,皇后亲自照料了一整年。”元嘉帝漫步花前,手指托起一朵白花,细嗅其香。

  清芬浓郁,仿若月息凉浸。

  “还真是好闻得紧。”元嘉帝放开花儿,负手环视,似有感慨,然而,眉目却忽地一淡。

  “清河善人,没想到竟是陈劭。”他摇了下头,自语地道,似又有些自嘲。

  临江府清河善人,义行善举,为百姓称诵,万人祈愿,为之立生祠。

  原来,这鼎鼎有名的大善人,竟是陈劭。

  得此消息,元嘉帝当先做的,便是放人。

  临江府知府亲眼认出陈劭,他又怎能不放人?

  就有再多疑惑,陈劭这八年来的去向,到底明晰,再不放人,也太说不过去了。

  贺顺安哪里敢接元嘉帝的话?头垂得低低地,亦步亦趋,紧跟在天子身侧。

  第355章 行踪初定

  一名小监轻手轻脚走来,细声禀报:“启禀陛下,宋阁老并杜学士都来了。”

  元嘉帝挥挥手:“宣。”

  小监疾行而下,很快地,花丛外便响起脚步声。

  “陛下,将要夜了,要不要回殿里去?到底是秋天了,外头还是有些凉的。”贺顺安小声儿地道,又抬头望天。

  暮色只剩薄薄一层,微茫寥落,西风四起,说不出地苍凉。

  元嘉帝笑起来:“朕没那么弱,这天气不凉不热,正怡人。”

  语声跳跃,然眸光却沉。

  “叫人备两件厚衣裳,宋阁老并杜学士年纪大了,不耐冷。”元嘉帝吩咐了一句。

  贺顺安领命,转首步出花丛,行不出多远,恰与宋、杜二人走个对脸儿。

  两下里皆是行色匆匆,略打个招呼,宋阁老宋惟庸便提着袍角问:“陛下在里头么?”

  贺顺安点点头,揖礼而去,宋惟庸与杜希文跨进园中。

  夜合花开遍小园,细径如线,漫漫悠悠,抛向暮色。

  元嘉帝披青氅,负手立于花间,侧畔石凳洁白,在黄昏中泛起微光。

  “臣宋惟庸(杜希文),见过陛下。”两人深深揖礼。

  “你们来了。”元嘉帝温和地道,又抬了下手:“免礼。”

  二人谢恩,直身后分立两侧,彼此不看对方。

  杜希文乃是廖派,与宋惟庸阵营不同,便是站姿,亦泾渭分明。

  “朕宣两位前来,为的是清河善人之事。”元嘉帝一向不喜绕弯儿,开口便奔主题。

  二臣皆躬立。

  宋惟庸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举凡吏事,自需问他;而杜希文亦为阁臣,兼任工部尚书,陈劭原系工部任职,正在杜希文麾下。

  二人皆事涉其间,故此蒙召而来。

  “朕就想知道,临江知府所言,可属实?”斜阳淡淡,在元嘉帝脸上蒙一层光,叫人瞧不清他的神情。

  宋惟庸看了眼杜希文,上前一步,语声老迈:“启禀陛下,吏部派出的官员已有初步消息回转,临江知府所言,泰半属实。”

  “细细道来。”元嘉帝撩衣,坐于一旁石凳。

  宋阁老垂望脚下,语声越见迟缓:“据老臣所知,那陈劭失踪八年,原来是流落于临江府。他确实忘了姓名来历,只记得师尊是清河县人士。七年前,他在当地开馆授课,自号‘清河先生’。因他授课不收束脩,为人又肯亲善,广受赞誉,后便有人将他的名号改为‘清河善人’。”

  他止住话声,掩袖咳嗽两声,喉间略有气喘。

  “宋首辅可是冷?”元嘉帝关切地问,恰见贺顺安捧衣回转,便朝他招手:“贺大伴快来,给两位大人添衣。”

  贺顺安忙趋步上前,宋惟庸哪敢受他服侍,接过厚氅自己披上,那厢杜希文亦披了衣,双双向上谢恩。

  “罢了,朕嫌殿里气闷,累得两位老大人受寒。”元嘉帝温言道,起身拂袖,缓步向前。

  西风幽凉,香霭浮烟,落日余晖渐散,天边唯余一抹湛蓝。

  他目注远处,语声微淡:“却不知后事又是如何?”

  “后来诸事,便由微臣说罢,宋首辅还是先歇一歇。”杜希文道。

  他比宋惟庸年轻几岁,声若洪钟,听来倒是一派清晰。

52书库推荐浏览: 姚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