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闺阁记_姚霁珊【完结】(543)

阅读记录

  话音落地,曹子廉立时沉下脸,徐元鲁面无表情,赵无咎立时呵斥:“无职之女,不得妄议国事。”

  “若欲破此案,就必论及国事。”陈滢反驳道,语声却还是很平静,不见烟火气:“此案已可基本断定为康王余孽作乱,可我想不通,他们设局谋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对朝堂毫无影响、甚至连门都不怎么出的十三岁小姑娘,图的是什么?”

  这的确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王敏荑的人生轨迹,干净得如同白纸,幼时体弱多病,几乎足不出户,直到去年、也就是年满十二岁时,身体渐好,方在外走动。

  至于王氏兄弟,当年康王于山东起兵时,王佐时任江西某县县令,王佑则供职于湖南,与叛军隔着十万八千里,根本未受战乱波及。康王除非是傻了,才会想起收买这两个无名小卒。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王家关涉康王,则他们为何不去几乎未设防的王家杀人,反倒大废周章,跑到重重禁军把守的小行山,以两败俱亡之法,谋害王敏荑?

  这些余孽莫非真疯了?

  “陛下,臣有话要说。”曹子廉蓦地道,上前两步,躬身一礼。

  元嘉帝温和的脸上,现出一缕淡笑:“曹卿但说无妨。”

  “臣请陛下择吏部要员,并入此案。”曹子廉毫不犹豫地道,神情犹为郑重:“兹事体大,为防有疏漏,臣推举宋大人。”

  徐元鲁扫了扫他,眉峰微耸。

  曹子廉倒是当机立断,这就要拿廖派开刀了。

  说来也是,若不趁机彻查王家兄弟,断廖有方几根爪牙,他又如何去向宋惟庸卖好儿?

  第464章 用人不疑

  “朕觉着不必了。”元嘉帝温言道。

  寥寥一语,却若惊雷,直震得曹子廉两耳嗡嗡。

  元嘉帝居然拒绝了?

  “用人不疑。”元嘉帝笑了一下,手指轻扣书案,面色从容:“朕若疑神疑鬼,岂非正中宵小奸计?”

  言罢,他又展颜一笑。

  这一笑,再不复往常温和,锐利如苍鹰俯视脚下大地,雄浑若鲲鹏击碎万顷白浪。

  虽只一人据案,然陈滢看去时,却犹如望高山大川、阔海长天,那种磅礴沛然之气,令人心折。

  曹子廉呼吸一窒,再不敢言半字,躬身退后,赵、徐两人垂首躬立,不能抬头。

  就连远在人后的裴恕,亦整肃精神,挺直脊背。

  陈滢敛目垂眸,心下暗自感慨。

  这大约就是所谓的王霸之气。到底是领千军万马上阵杀过敌的帝王,气场一开,无人能敌。

  与之相较,宋、廖两派之争,倒真予人土鸡争食之感,怎么看,那气象都短了一大截儿。

  有元嘉帝此语,这事儿便就此略过。

  元嘉帝于座中换了个姿势,问陈滢:“方才你说了这么多,那依你之见,这案子所为何来?”

  这一霎,他又成了顶顶温和的那个皇帝,看上去平凡无害,似乎人皆可欺。

  自然,所有抱持这个念头的人,应该都化成灰了。

  陈滢这样想着,屈身作答:“启禀陛下,臣女有个初步的猜测,如今便说出来与诸位大人共同参详。”

  她左右环视一圈,复又转向元嘉帝:“臣女以为,凶手之所以千方百计要杀死王三姑娘,可能是因为她无意间看到了什么人、或听到了什么话。这个人、或这句话,对凶手极为重要,万一有疏漏,便会造成极坏的后果,所以他们才不惜设局杀人。”

  元嘉帝靠坐于椅背,低眉不语,一旁的徐元鲁便问:“这只是杀人动机的一种可能,然则此凶案之时辰、地点与手法,陈大姑娘又有何解释?”

  凶手选择的杀人时间与地点,堪谓自找麻烦,至于其手法,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

  女童之死可解,那假内侍的失踪,却很难解。

  为什么不将二人同时灭口?杀一个、留一个,原因何在?

  是这个假内侍极为重要,还是有别的隐情?

  陈滢未去看徐元鲁,怅怅眸光,扫向未知的某处:“说实在话,这案子确实有诸多可疑之处,到现在我也没琢磨明白。我这里有个比较牵强的解释,诸位可愿一听?”

  “讲。”元嘉帝当先道。

  皇帝都开了口,余者自无异议。

  于是陈滢便道:“凶手之所以选择于今日、此地作案,可能是因为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抓住机会,迟则生变;也有一种可能,他们提前知道王三姑娘将要做下的某件事,会对他们产生不利,于是不得不动手。”

  她抬手拂了拂发鬓,干净的面容上,是一派沉静:“至于那假内侍何以竟未被灭口,我想出来的理由,诸位应该也都能想到,我就不多说了。”

  这几种猜测,一是此人乃余孽之首,一时还死不得;二则,他本就隐身于皇宫或某王府,乃是一枚钉子,因尚有大用,必须留着;第三,此人身负奇术,擅于隐匿,艺高人胆大,就此逃了。

  这些可能性,以徐元鲁的经验,自然也能想到,是故陈滢便不说了。

  元嘉帝沉吟片刻,忽尔叹了口气:“也难为你了,这才没过上两个时辰,仓促之间,能得出这些,委实不易。”

52书库推荐浏览: 姚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