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态度之平和,诚如陈劭方才模样。
“不必。”陈劭并不觉吃惊,洒然一摆手,复又单手拢袖,执起一枚黑子,以食指与中指拈着,向盘中一按。
“啪”,玉落石上,发出极清脆的一响,仿似那夏风也跟着滞了滞。
“阿蛮会来寻我的。”温润的语声随之响起,很笃定、很沉静。
行苇撇了撇嘴,朝天翻个白眼:“随你。”
语罢,退去一旁,不再作声。
陈劭亦沉默下来,只单手抵着下巴,垂眸望向棋枰,一动不动,如同雕塑。
陈滢下得马车,远远瞧见石案旁的情景,心中生出几许怪异。
不知何故,这对以往瞧来总有些违和的主仆,今日竟是出奇地和谐。这一坐一站、一静一动,衣袂随风,衬漫天长草、荫荫柳色,很像一幅士子图。
“老爷正等着呢。”罗妈妈也跟下了车,展眼瞧见了,半是劝、半是提醒地道。
陈劭枯坐案前、独对棋盘的样子,看着也太孤单了些,罗妈妈有时候觉得,他们老爷也怪可怜的。
“我知道了,妈妈快回车上去罢,娘这会儿还要人陪着呢。”陈滢温言道,轻轻拍了拍罗妈妈的手。
罗妈妈眼圈儿还是红的,闻言立时湿了眼角,忙掏出帕子来揩,语带哽咽:“老奴知道了。姑娘……姑奶奶也快些去吧,莫要与老爷生分了。今儿这一别,往后也只有回乡祭祖的大日子,才能再见着一面儿。”
她越说越是伤感,泪水很快打湿了帕子。
她并不知陈劭与李氏要离开大楚,此行她会在半路上与他们分开,李氏交代给下来,命其夫妇提前回祖籍,打理好田舍庶务,等着他们游历归来。
这也是李氏的一点顾念,不愿罗妈妈老来离乡,方做下如此安排。
陈滢自不会点破,柔声宽慰罗妈妈几句,又命寻真并知实原地候命,这才往柳林深处而去。
长满杂草的小径,似还是昔时模样,就连踩上小径之人,亦无变化。
陈滢缓步行着,颇是感慨。
半个月前,她亦曾行过此路,彼时她所求的,只是真相。
而此际,她重踏旧路,心中的感觉却是茫然。
她不知该与陈劭说些什么。
事实上,他们已经许久不曾说过话了。
自送花节夜别后,陈滢每每回娘家,陈劭或是出门应酬、或是接待故旧,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见陈滢。
所以,今日这一晤,是他们半个月来的第一次会面。
纵使心境无波,然而,多多少少,总会有那么一丝尴尬。
好在,陈劭的开场白,很合宜。
“阿蛮,来陪爹着棋。”他笑着向陈滢招手,如同失踪后重回国公府时,他偶尔会做的那样。
陈滢遂顺势点头:“好。”
话声未了,人已然落了座,利落地拈起一枚白子,按向盘中。
“啪”一声,是比方才更清脆的声音,就算闭了眼睛听,亦能听得出两者间的不同。
陈劭修眉挑了挑,目中笑意如水波,缓缓弥散。
他抬起衣袖,闲闲应下一子,口中所言,亦自闲闲:“阿蛮想知道当年的事么?”
“想。”陈滢应子极快,这一字与那落子之声,几乎同时响起。
陈劭点了点头,拈了枚棋子在手上,却不急着落。
沉吟了片刻,他方启唇:“十二岁那年,为父随国公爷进宫,偶遇太妃娘娘。”
说这话时,陈滢的手正探进瓷盅,指尖被冰凉的玉棋子包裹,心底亦自凛然。
陈劭十二岁时,先帝还活着。
原来,早在那样久之前,他就认识吴太妃了。
“有件事,为父一直不曾与阿蛮说过,便是关于你祖母的。”陈劭将棋子缓缓推入盘中,眉目之间,倏然蒙了一层柔和的光:“我说的是你的亲生祖母,而非永成侯府的那位老封君。”
“我明白。”陈滢点了点头。
能让陈劭以如此温柔的语气说起的,自不会是许老夫人。
诚然,许老夫人待庶子一向很好,就算是最苛刻之人,也要赞她一声“公允”。
然说到底,自己丈夫与别一个女人生下的孩子,许老夫人再是大度,也会膈应。
而面对着嫡母,又有多少并非亲生的庶子,能够怀有真正的孺慕与依恋?
不过是碍着礼制与规矩,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罢了。
“女儿听说,祖母是在父亲五、六岁的时候,就因病去逝了。”陈滢缓声道。
国公府鲜少有人谈及陈劭生母,就连她姓甚名谁,陈滢亦不知晓。
“是的,你祖母在我六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没熬过去。”陈劭道。眉眼间的那层柔光,亦随语声散去。
他半垂着头,定定看向棋盘,神情怔忡。
而后,他忽地抬眸,向陈滢一笑:“你祖母是个温柔又美丽的女子。很多人都说,为父的长相随了她。”
陈滢没说话,心底对此却是赞同的。
国公府四兄弟中,陈劭生得最为俊美,且与老国公爷毫不相像,他的容貌承自于谁,可想而知。
“啪”,陈劭终是落下手中黑子,微有些凉的语声,亦嵌在这玉石相击声中:“太妃娘娘的样貌,与你的祖母,颇有几分相似。”
52书库推荐浏览: 姚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