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_坐酌泠泠水【完结】(140)

阅读记录

  “这真是你写的?”关乐和扬着手里的话本,都有些不敢置信。

  原先杜锦宁写的话本,他也看了,不过是一些离奇的故事,想象力丰富一些的话,杜锦宁能写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可眼前这话本就不一样了,虽只有薄薄两册七八千字,但却只是个开头,恢弘大气的结构、复杂的背景、众多的人物,他还是能看得出来的,这就不是先前那几本小故事那么简单的了,需要强大的故事驾驭能力。

  这实在是让他难以想象是杜锦宁这样的小孩子写出来的。

  “是的,先生。”杜锦宁心里汗颜,可还得厚着脸皮承认下来。

  关乐和看向杜锦宁的目光极为复杂。

  他到底收了一个怎样的妖孽做弟子啊!

  杜锦宁被他看得颇不自在,赶紧打断他的思绪:“先生,这话本,可有问题?”

  即便尽量地把背景给虚化,但杜锦宁还担心有问题,便在话本的前头加了一个序,说这故事是从海外归来的人口中听来的,在海外,就有这么一个跟大宋风土人情极为相似的国家,在那个国家里,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里面的金人鞑子等称呼,她都改了名称,对于这些国家的描述也改了改。

  “没问题。”关乐和将话本合拢,递给杜锦宁,“好好写,先生等着看呢。”

  “真的?那太好了。”杜锦宁高兴起来,将话本放好,便准备告辞离开。

  “等等。”关乐和忽然叫住她,“你们那个茶馆,我听关嘉泽说了,你占五成份子?”

  说着他似想起了什么,起身进了里间。

  杜锦宁的心就提了起来。

  是不是关乐和觉得这分法不公平,她太贪心了?

  她站在那里,颇为忐忑。

  不一会儿,关乐和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银票,递到杜锦宁面前:“这是先生借你的四十两银子,不用推辞。等你们的茶馆赚了钱再还我。”他指了指杜锦宁手里的话本,“先生看好你的话本,茶馆的买卖一定会好的。你只占五成份子,吃亏了,多要一成。”

  见杜锦宁有些傻愣,他又道:“你别担心关嘉泽那小子,他不缺钱,跟章鸿文一样,拿一成份子就足够了。这茶馆,你出话本,齐家出人出力,多占些是应该的,关嘉泽和章鸿文两个,也不过是沾你们的光,没理由跟你们一样。”

  第117章 大宋好商贩杜锦宁

  “这……先生,我不能要。”杜锦宁连忙摆手,不接那银票,“我占五成都已经很不好意思了,哪能再多占?这不成的,就照原来的分法。”

  任关乐和怎么劝,她都不肯改变主意。

  关乐和最后无奈:“那就让齐慕远占三成吧,关嘉泽一成就好。”又道,“他被我宠坏了,有些不知世事,啥都不懂,你们平时多关照他一些,别跟那浑小子计较。”嘴里说着,心里则下了决心,要好好教导关嘉泽,别到头来养成一个不懂稼轩的纨绔,这样就对不住兄长了。

  关嘉泽性格大气爽朗,为人正直,学业也优秀,关乐和对他还算满意。直到这一次跟杜锦宁他们开茶馆,关乐和这才发现他在稼穑和生计方面有问题。

  不止是关嘉泽,似乎书院的很多学子都存在这种问题。一味地念书,一味地学习四书五经,其他的啥也不懂,要是考不上功名,走出书院,就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废人、书呆子。看看合伙开茶馆的这四人就知道了,不说关嘉泽,便是章鸿文也是;而没在书院里一味埋头念书的杜锦宁和齐慕远,表现就好很多。

  思索着往后如何在书院里增添一些课程,关乐和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越发满意。

  这个学生,哪哪都好。

  杜锦宁可不知道自己一时心血来潮,为了赚点钱跟关嘉泽他们合伙开个茶馆,就为博阅书院的学子们带来了新的压力,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她答应一声,见关乐和没再有别的吩咐,便告辞离开了。

  出了书院,她没有回家,而直奔菜市场。

  家里几个都是个歇不住的,前两天陈氏跟杜方菲忙着开垦田地种蔬菜,杜方苓和杜方蕙则做了豆腐和豆干,拿到市场上卖。杜锦宁忙着写话本,也没空理这些。今天没什么事了,她打算去市场看看两个姐姐的豆腐和豆干卖得怎么样了。

  大概是因为快要过年了,尽管此时已快到中午了,市场里还很热闹,很多的乡下人拿了鸡鸭来卖,卖各种食材的人也多了起来。

  杜锦宁在市场里找了好一会儿,这才找到杜方苓和杜方蕙。

  她们两人挑了一担箩筐,两个箩筐上面各放着一个竹编的簸箩,一边放着嫩豆腐,一边放着豆干。不过因为过年做豆腐来卖的人比较多,她们摆摊的这一行就有好几个卖豆腐的,她们的生意似乎并不好,豆腐卖出去了几块,豆干却好像无人问津。

  杜锦宁灵机一动,并没有过去,而是找了一家杂货铺,花一文钱买了几双竹筷,借了刀劈成了牙签,从布包里拿出一张纸包了,这才回到豆腐摊上。

  “宁哥儿,你怎么来了?”看到杜锦宁,杜家两姐妹都很惊喜,旋即杜方苓又责怪道,“你赶紧回去,娘要知道你跑这儿来,准得责骂我们。”

  杜方蕙点了点头。

52书库推荐浏览: 坐酌泠泠水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