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_坐酌泠泠水【完结】(373)

阅读记录

  本来杜锦宁对府案首并不在意的,这会子直接写两首扣题的诗扔到周东平脸上,也是可以的。毕竟大多数考生不会写八股诗,即便她不写,周东平也不敢让她直接不过府试。

  但知道了关乐和与周东平的恩怨,她就不愿意就这么把府案首丢了。

  当初关乐和处处比周东平强,周东平再嫉恨老师,也得把这口气憋着。现在关乐和罢了官,回到漓水县那个小地方做了一个书院山长,而周东平却做了知府,两人的地位一下子就倒了个个儿。周东平站在高处,意气风发;相比起来,关乐和就显得十分黯然失意。

  如果这时候她这个弟子连个府案首都拿不到,周东平还不定怎样在心里笑话嘲讽自家老师呢;可反之,她能拿出本事来,让周东平即便不愿意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把府案首给她,那才叫爽哩,她也能帮自家老师证明——我虽然做了闲云野鹤,但只要我愿意,照样可以让我的弟子在朝堂上搞风搞雨,谁敢小瞧于我?

  因此,她得想个法子,既要让周东平把府案首的名头给她,又能显示她品行高洁,不对权贵折腰。

  可怎么做呢?……

  第315章 目瞪口呆

  周东平看下面的考生一个个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便是第一名的杜锦宁也一样皱眉不已,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别的地方本官插不上手,但在本官这一亩三分地里,八股文和八股诗就是考试的主题。写得出来,你就能高高取中;写不出来,那就斟酌给分。

  这一刻,周东平竟然生出“此处我就是主宰”的心理来。

  周东平这题目出得匆忙,李一同当时的注意力全放在两种题型的数量上了。这时候他才注意到两首试帖诗的题目。

  他暗暗蹙了蹙眉。

  他作为周东平的师爷,自然是推崇在科考时以八股文为考试形式的。但过犹不及,在八股文还没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八股诗这种更有争议的东西,是不能这样拿出来做考题的。

  他完全可以想像得出这场府试之后,朝庭因此而产生的争议。

  周东平这些年仕途走得太顺,似乎有些自大了啊。

  自己是不是也该回去种田了?

  正在此时,李一同看到杜锦宁眉头一松,似乎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表情变得轻松起来。紧接着,她便提笔在稿纸上写起字来。

  李一同很是好奇,想知道杜锦宁写的是什么诗。这种时候,作为师爷的他是可以在考场里任意走动的,但想到周东平似乎对杜锦宁十分不待见,自己这样走过去,引起周东平对杜锦宁的注意,从而引发不满,那就害了这孩子了。

  他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动弹。

  可下一刻,他发现周东平站了起来,背着手走了下去。

  李一同犹豫了一瞬,旋即也站起身来,跟在了周东平的身后。

  周东平并没有直直地往杜锦宁那个考号去,而是先去了周致那头,看了看他在做什么,这才一路往那边看下去,之后绕到了第二排。

  他的巡考,让这些考生都十分紧张,有些脸色发白,字都写不下去了;有的直接把墨汁滴在了纸上。幸而所有的考生都是先打草稿,再誊抄到卷子的,否则周东平这一走动,不知毁了多少人的前程。

  这情形,看得李一同摇头不已。

  现在才是府试,这些人就这样了;以后要是参加殿试,面对着生杀予夺的皇帝的时候,不知道会怕成什么样子,恐怕连笔都握不稳。

  不过,这里绝大多数人不一定能有机会参加殿试就是了。

  李一同跟在周东平身边转了一圈,又绕了回来,最后周东平停在了杜锦宁面前。

  杜锦宁聚精会神地写着诗呢,此时只觉眼前一黑,有人影挡住了光,她疑惑地抬起头来看了周东平和李一同一眼,旋即低下头去又继续写她的诗。

  尽管倒着看,但杜锦宁的字够大,周东平和李一同还是看清楚了她写的第一行诗句:“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李一同一惊,这写的是八股诗?“阴阴夏木啭黄鹂”这句诗是出自王维的,杜锦宁写的这句诗,正好是王维那句诗的破题。

  他接着往下看:“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看到最后一句时,李一同差点出声叫起“好”来。

  八股诗除要求对仗工稳外,最难以掌握的便是用典,又叫做用事,就是要求所用之辞要有出处,或是历史典故,或为前人用过的辞句。

  而杜锦宁这首诗对仗工整自不必说,他在在这首诗里的用典,比如“百啭”用了唐朝贾至里的“百啭流鹰绕建章”这一句,“双襟”则出自佛经的“衲謱别双襟同缺”,“风翦翦”用了韩径的诗句“侧侧轻寒翦翦风”……这让李一同十分心惊。

  杜锦宁才多大?十二岁而已。即便他打六岁起念书,也不过才六年而已。这六年,除了识字启蒙那两年,余下的四年里,他能读上多少本书?如果不是读了大量的书,且把这些知识记在脑海里,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熟练地把这些诗句典故运用到诗里,且整首诗在意境营造与韵律上浑然天成,丝毫不见牵强与雕琢痕迹?

52书库推荐浏览: 坐酌泠泠水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