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个两难的选择好么!!
而那圣旨的后半断,则是又让一些人感觉到欢喜起来。
亮哥儿即日起入驻乾清宫,而且会挑选八个伴读。
其中三个,是从宗室里挑,五个从世家贵族哪儿挑选。
有些人倒是想跳出来叫周泊桐收回这道圣旨。
可问题是,大家伙也知道,这圣旨呢既然是明发的,也就是内阁是同意了的。
而且真跳出来,你让人家收回,总不能说只收回前面的那则,后面的他们还是支持吧?
倘若全部收回,那可是把全部的世家和全部的宗室给得罪了。
是人都知道,当太子的伴读,意味着什么。
你给周泊桐当妃嫔,风险还是有的。
比方说生不生得出儿子,儿子能不能养大。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是人都知道,藏书阁的妙书那是皇后的人。
鬼才知道他们的女儿进宫当女官,会不会被妙书糟贱呢。
相对来说,还是当伴读投入的风险小些,获利的成本大些吧。
只要成功当了伴读,家族五十年的基业不倒那是没问题的。
所以,虽说朝堂上所有的朝臣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希望有愣头青能跳出来。
可问题是,一直到朝会结束,也没哪个见义勇为的人跳出来。
首辅李大人和郭大人则互相给了一个他们都懂的眼神给彼此,然后默默垂下了眼睑。
李大人是觉得,幸好自己没适龄的侄女和孙女,更加没有想过,要用女眷来加深和宫里的关系。
瞧瞧,自己的位置坐得多稳。
想当初,他也是当不上首辅的,倘若不是周泊桐力保。
那时候变乱之后,庆丰帝有想过要提拔另一位内阁升任首辅。
怎么说呢,李大人那时候虽说办事能力卓越,内阁的升任也是递进制的。
可偏偏他和内阁别的同僚关系平平。
在庆丰帝看来,这样的首辅很难开展工作。
后来周泊桐不知怎么的说通了庆丰帝,他成了首辅,郭大人成了内阁排行第四的郭四辅。
因为谨彦的关系,二人也结成了联盟。
在周泊桐为帝之后,四人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至于内阁的另外五个人,也有不同的小团体,各自代表不同的世家贵族们。
可由于帝后和他们是一个团体的,所以,相对而言,大部分的较量和挽手劲儿,都是以他们获胜。
无论是李大人也好,郭大人也好,其实都挺佩服他们曾经的学生,现在的皇后的。
你说吧,哪怕像他们这种其身比较正的人,身边也不是只有一个女人。
像李大人是有妾氏,通房,虽说人数不多。
可总的算来,李大人从年轻到现在,也是近过十几个女子身的。
至于郭大人,虽说现在无妾氏,可通房还是有的。
身边的女人是少,可是总数算下来,也有七八个之多。
就他们这种情况,已经被说得正人得不要再正人君子了。
他们家的儿子,基本是很多京城丈母娘中的最佳女婿人选。
可反观当今圣上呢?
成亲前,也听说是没有通房的,更加没传出过和哪个姑娘有啥眉来眼去的。
至于成婚后到现在,也就守着皇后一个人。
而且在宫里耳目众多的情况下,也没听说过,圣上有垂青过哪个宫女,女官的传言出来。
这到底是皇后手段厉害呢?
还是圣上不行啊?
第二百八十一章 为了儿子的名声
周泊桐有和谨彦提过,要么让瑞哥儿做亮哥儿的伴读。
表兄表弟的做伴读,也很正常的。
一来,也抬高瑞哥儿的身份,二来,也加深两表兄弟之间的关系。
虽说二人的年纪是相差得比较多些。
不过本来周泊桐就打算给亮哥儿找大两到三岁的伴读。
那么稍微再大些些,也是允许的。
本来人家就是外戚,就是有那特权的。
不过,谨彦却反对。
她之前就有和兄嫂说过,倘若亮哥儿找伴读,瑞哥儿和修哥儿都不会当。
毕竟,伴读说穿了就是陪皇子读书。
倘若亮哥儿像周泊桐那样会读书的,倒还好。
可万一不怎么会读书呢?
哪怕再会读书,小孩子总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伴读就成了受气包,要代皇子受罪,打手板心了。
柿子挑软的捏,周泊桐会给儿子挑的伴读,要么是从王府里挑出来的。
而那些王府自然是把人家的嫡子,世子拿出来让周泊桐选。
要么则是权贵家的嫡子。
你说吧,人家上书房的先生到时候要找人来挨训,找谁?
还不是找自己的外甥瑞哥儿?
难道还打那些铁帽子家的世子吗?
外戚在那些清流眼里,就是可以拿来打的,拿来顶缸的!!
既然如此,自己干嘛要让自己的外甥受那委屈。
“皇上,给亮哥儿挑伴读,我看,你最好多挑几个,到时候,让亮哥儿选择自己喜欢的。
有的时候,不是最优秀的,就是适合儿子的。
这人与人之间,也是靠缘份的。”
自从周泊桐下了旨,亮哥儿的所有行李铺盖全部打包去了乾清宫,谨彦就晚上的那餐饭,可以和儿子一起吃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佛前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