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年心头大震,除了那一栋栋小楼房之外,现在的清口村和他当初并没有任何区别,还是要靠下了南洋的人寄钱回来反哺,否则他们就过不下去。
他的心中有些悲凉,一时间说不出来什么话。
林贤良却不觉得有什么,反正整个村子人人都有海外亲戚,不种地还可以靠外面人寄回来的钱过日子嘛,总之饿不死的。
苏华年一路走一路看,心里越来越沉重,看着宗亲们因为穷苦而变得麻木的眼睛,他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却怎么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做。
“苏老先生,清口村的情况您也看到了,如果不靠着海外亲戚的接济,村民们的生活根本过不下去,但是依靠别人永远不可能是长久之计,您会念着亲戚情分给他们寄钱,到了您子孙那一代可就未必会认这些素未谋面毫无感情的远亲了,到时候他们怎么办?继续下南洋谋生吗?恐怕现在也没有你们那个年代的机遇了。”刘好好看着苏华年认真地说。
苏华年沉重地点了点头,“是啊,我原以为只要多寄一些钱,就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是我想错了,就算建了楼房又怎么样,看上去体面,其实还是一样挨穷受苦。”
“长福县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地少,这不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如果它能从农业县转化为工业县,它的贫困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说到底就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问题。”
“哦?”苏华年猛地抬头望向刘好好,他终于知道的她的目的了。
“只有在长福县多建工厂,才能让这里摆脱贫困,”刘好好诚恳而坦率地看着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福县穷,是因为这里没有更多赚钱的营生,没能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海外华侨寄回来的钱只能让他们富裕一时,等情分耗光了,还是会继续穷下去。建工厂吸收这里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人工成本低,投资者能够获利,而且也能解决就业问题,让那些闲在家里的人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我们长福县的土地拿来耕种,没办法让大家吃饱饭,但是如果拿来建工厂,却能养活许多人,而且我们的海岸线长,拥有天然良港,只要加以建设,说不定能成为国际大港,到时候别说是工厂了,甚至可以建成一个工业区,长福县那样才能真正富裕起来。”
苏华年沉默了许久,才哑着声音开口,“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苏家的三个儿子倒是挺赞同刘好好的提议,与其不停地捐钱去填长福县这个无底洞,倒不如把要捐出去的钱拿来办工厂,就算其他方面的条件还有限制,并没有刘好好说的这么好,便宜的人工这一点就足够他们赚到钱了,就算赚的钱不多,也总比只出不进地给长福县输血的好吧。
“爸爸,我觉得那个刘副县长说的挺有道理的,就算我们往家乡捐一个亿都改变不了这里的贫穷,还不如试着办工厂,说不定会有效果。”
“对啊,爸爸,我们试试看吧,你看村子里那么多年轻人都闲在家里,建工厂把他们吸纳进去,他们有活干能赚钱养家,我们也有钱赚。”
三个素来意见向左的儿子,这次出奇地意见统一。
苏华年知道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他这样犹豫不决不是因为其他,而是——
“我不想被人戳着脊梁骨骂资本家,我不想赚乡亲们的钱。”苏华年皱眉,他在南洋的生意很大,根本不缺这些钱,如果来这里办工厂了,那他就不是一个回报家乡的慈善家,而成了一个剥削乡亲的资本家,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第七百九十六章 捐
“那咱们就不赚钱,工厂赚来的钱,咱们捐给村里修路修学校?”
苏华年的三个儿子不遗余力地劝道,他们都看出了苏华年对家乡的执念,生怕他像另一位大华侨一样将全部身家都无偿捐回家乡。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南洋华侨都爱国爱乡,但有一部分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执念,是他们这些后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对苏华年的几个儿子来说,只要能保住在国外的产业,拿一部分钱回乡折腾,不管工厂的前景如何,都是划算的,就当是花钱哄老爷子开心好了。
苏华年十分挣扎,陷入了沉思,刘好好并没有来打扰他,她知道他需要时间思考,不会这么快就轻易允诺,她可以淡定地和那些重利的商人谈条件,却没有办法去利诱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
她之所以一来长福县就把宝全压在他的身上,就是因为她了解他的人品和为人,长福县后来的国际大港就是这位老人一手投资建设的,他为了长福县的发展国内外地奔走,比他们这些本土的官员还要上心。
如果没有他,长福县只是一个完全依靠外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富县,可以说是他创造了长福工业区,让一个县从此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这样的老人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刘好好前世并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因为等她有资格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他已经驾鹤西去了,但是他为长福县所做的事已经成为了传说。
当初在长福县办工厂是后来苏华年回乡考察了十几次后,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刘好好的出现只是把时间提前了,所以她有把握他迟早会答应。
这一次,苏华年最终还是对刘好好的提议不置可否,只是在临走之前请村里组织建设电站,架设电线,并出资给每家每户安装电灯,请刘好好帮忙将县里自来水厂的水管接到村里,让村里每家每户都能喝上自来水,一应费用全部由他负责。
52书库推荐浏览: 苏四公子 军婚 穿越重生言情 腹黑文 高干文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