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曾写过往事的回忆,没有按照顺序写,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符合现代读书人的思维,人们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理解人与社会的能力,从这一点上看我真的还需要实践,光有理论上的知识还不能构成人生的最高的境界。
陶冶情操,会使人改变旧的人性的恶与懒惰。书是思想的精髓,涉猎者可以让心灵得到升华,一个人的作为与思想会在写作中暴露无遗,也是写作者的本意,这点无可厚非,每一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心灵与思想的境界的。而我的写,只是日记式的写心态与心情,为写的圆满我经过长期的书写训练。
我受到了主观能动性兴趣的驱使,才一直坚持下来,投入情感与时间的精力,而让我不得其门而入变得孤独了,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不适应了一阵,熟悉了一个阶段,也就慢慢地接受了。
我这人平时不善于思考问题,只在写的活动中才能够静下来思考,于是养成了写随笔的跳跃式的思维,符合心路而不符合写作的实际要求,长期的磨砺,养成的习惯思维,所以写的思维逻辑不严谨,也没构成缜密的衔接关系。
我知道我需要改变这样的写作方式,不知道如何下手,进一步改正和训练写作,列出条款围绕题目展开写,还是那种随心所欲的写。
第104章 第 104 章
一百零四、读书才晓得义理
我养成了写一写停一停,才思枯竭了,就去找源泉,去读些书开阔眼界与思路,通过了阅读不仅有了感受,也有了写作的源泉,所以我才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近期读过了些国学之类的书,读到了:五十知天命这样的语句。令我感受颇深,情绪受到了影响,颇有些自我意识感受上的悲观,因为我也快要到这样的年龄了,孔老夫子的学问学说思想充满了深奥的道理,是位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圣人讲述着社会的礼仪道德观念来规范社会。孔夫子本人的人生经历,按照现代人的择业观:圣人三十创业,创立了私人学校,就已经立业于教育。而他老人家的成功之路是在于人不分贵贱在一个学校读书,开创了历史先河教育理念,先进于时代,甚至于超越了时空观,让后人效仿。
圣人又提倡因材施教,又具体化了教育方法,很深人类的欢迎。孔夫子的主张,是教化于民众,让人懂得礼义廉耻来把人与兽区分开来,形象地对君子与小人进行了解释。人不懂得廉耻,怎么可以做人做事,为国家效力呢?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衡量和考虑问题。同时圣人认为人是有区别的,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应该分为三六九等,如何去处理这样的关系呢?提出了君与臣,父与子,夫妻等的从属关系学,在社会的活动中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让人和社会应该去遵循这些关系与规律。
不过孔夫子也提倡凭借能力吃饭的问题,天命所授予的地位是不可以改变的,说天命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人的能力是不可以改变现状的学说。
孔夫子自创立私塾,开始了一次人生旅行,带着自己的团队,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时光中,没有得到官位,最终放弃了为民的那种主张,回到了家乡继续他的学问。
如作为凡夫俗子,应该遵循天命,出生的地位、环境条件高贵卑贱便已经注定了人的一生,这样就不得不带着宿命的观点处世,做应该做的事情。
不过书中的观点又持有异议地说:世界上的事物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父子之间的关系永远也不会改变,这是铁的亘古不变的事实。当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夫唱妇随规范了夫妻从属关系的行为。并把其它的之间的关系,君臣关系也变成父子关系一样来对待,下级服从上级要忠诚老实,永远效忠于某人的帝王将相之说的权术。
通过读书慢慢知晓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理顺了人世间的事,由于懒散懵懂,对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并不知晓,这才朦朦胧胧的懂得,人与人之间是讲究计谋策略的,渐渐地看明白了些,从历史的书写上得到了这样的知识。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个哲学命题,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孟子对人性的论述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性相近、□□。并没有深入地剖析或者说透人心,只是讲解了人性是相近在环境的影响之下,人会变成什么样的呢?只有看人所处的环境所带来的后果。
孟子也同样的认为,只是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人性论,认为人性善,这一主题,才能解释透彻问题的实质。孟子说从某些事情的发生来看,假如一个孩子掉到了井里只要看到的人都会流露出惊骇、恐惧和同情、怜悯之心,这并不出于利害之考虑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孟子用这个话题阐述了人性善的一面。
对于人性论而言,继续进行解释说,水流大小无形,水之无色无味,水流方向永远向下,这是天经地义的,又举例说明道:水在堤坝内形成的湖,拆东坝水向东流;拆西坝水向西流水本无方向的道理,用此来比喻人性之善。
孟子论政说:恒产者恒心也。讲政府应该给老百姓田地这样的一些产业,这样可以拴住人心,老百姓就会为了产业而不断地努力地做事情,就会一代人一代的传承下去。有了家业的人就会守业,可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2书库推荐浏览: 大鸟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