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零:农媳翻身记_七月灯塔【完结】(135)

阅读记录

  这得多有想象力,才能把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合二为一啊。

  走出韩泳的办公室,夏明苏忍不住问道:“你跟韩工程师见过几次面?”

  田小麦想了想,“五六次吧。”

  夏明苏称赞道:“你的接受能力还是挺强的,不知道我见过他五六次之后,是不是也能习惯……”

  “我第一次见到韩工程师的时候,也挺震惊的,总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或者眼睛有了问题。不过第二次再见,就不觉得奇怪了。我还以为你跟他见过面了呢!他到咱们村里来好几次了,不过好像当时你都不在。你们俩,每次都是完美地错过了啊……”

  夏明苏眨眨眼睛,哪里是什么完美地错过啊,他是特意跑到镇上躲清闲去了。

  让他出谋划策,指挥大家干活还可以。可要让他带着人到处跑,亲自撸胳膊上阵,这样风吹日晒的活儿他可不乐意干。

  生活嘛,就是要各司其职,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最重要了。

  墨子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嘛,“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意思就是,人要有所成就,就好像筑墙一样,能捣土的就捣土,能填土的就填土,能递土的就递土,然后墙就筑成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是如此,能论辩的论辩,能讲书的讲书,能作事的作事,然后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这句话是夏明苏最近才看到的,可以说他是一见如故,当即就给背了下来,并把它视作人生格言和终身的信条。

  在后来的几十年生活中,每当夏明苏不想做某件事,跟田小麦撒娇的时候,都会一字不落地把上面那段话背上一遍。

  田小麦对此表示非常无奈,听了成千上百遍,她都能倒背如流了。

  别说是她了,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小娃娃,在不到一岁的时候,也能咿咿呀呀地把夏明苏的这句格言背下来了。

  不是我吹,我家娃不到一岁就能背《墨子》了!

  不信?来,给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们背两句!

  “譬若筑墙然……”

  田小麦话音还没落,胖胖的小娃子,便奶声奶气地说道:“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

  这也算是田小麦,从此事中能够获得的唯一慰藉了吧。

  扯远了,回到1978年的这个初夏。

  夏明苏和田小麦离开周平县水利局之后,便直接跑到公社,找孟书记问通电的事情了。

  孟石千听了两人的来意,哈哈大笑起来,“你们来的真是时候啊!我正要通知你们队长呢!线路都已经铺得差不多了,下周就能通上电!”

  “真的吗?太好啦!”田小麦兴奋得直蹦高。

  电,在她曾经的生活中,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情啊!一直拥有着,所以从未被珍惜过。

  这大半年来,每个深夜里,田小麦都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做衣服的。那种艰苦,是过去的田小麦无法想象的,也是所有一出生就能够享用电的人无法想象的。

  总算要通电了,终于要通电了!

  电都通了,电话还会遥远吗?电扇还会遥远吗?空调还会遥远吗?

  一切该来的都会来的,田小麦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时代的进步,等待好日子的来临。

  三天之后,拉电线的工作人员就来了。

  全村的人都围在周婶的小卖部门口,仰头瞅着挂在牌匾下的小灯泡。

  “那么点的一个小东西,能有多亮啊!能有咱家那煤油灯亮吗?”

  “估计悬乎,还放那么高,能照着啥呀!”

  “就是,脚下的狗屎都未必看得清楚。”

  “你们懂啥呀!上次我看队长拿了一个手电筒,就可亮了!晚上那么一照,前面的路看得倍儿清楚!啥灯笼都比不上,那手电筒也就巴掌大吧!”

  “你就瞎吹吧,还灯笼都赶不上,也不怕说大话歪了嘴。”

  “切,不信拉倒!”

  “怎么?咱们打赌呗?”

  “打什么赌?”

  “如果一会儿这灯,能把后面石墩子旁边的花儿照亮,我就把家里那只老母鸡宰了,请你喝鸡汤!”

  “呦,这敢情好。礼尚往来,如果照不亮那朵花,我请你到镇子上吃一顿大餐,随你点菜!”

  就在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下,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的线都接好了。

  “五、四、三、二、一!”

  在不算整齐的倒数下,夏青山轻轻地拉了一下控制开关的绳子,25瓦的灯泡瞬间点亮了众人的脸庞。

  不只是那一朵被用来当赌注的小花,连同周围的房屋、围墙、树木,还有趴在树根下的小黑狗,全部都被照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的。

  “我滴个乖乖呀,咋会这么亮呢!”

  “我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这世上真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啊?!我不是在做梦吧!”

  “这灯也会安到咱们家里头去么?天呐,以后晚上纳鞋底的时候,可不用再淌眼泪了!”

  田小麦站在最后面,远远地望着那个不起眼的小灯泡,一脸的平静和恬淡。

52书库推荐浏览: 七月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