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重新生活_杨李涛涛【完结】(22)

阅读记录

  老爷子住的地方离废品站不远,五十多米,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正房三间屋子,有东厢房两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放杂物。院子里都被种上了黄瓜和豆角。

  老爷子一个人在正房东屋住,西屋一直空着,就让张明岳把书都拖到西屋里去。

  张明岳来回两趟把书都运了过去,他开始头疼的事情终于解决了,虽然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解决的。不知怎么的,他心里就是对老爷子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

  张明岳跟老爷子解释了自己要坐骡车回队里,要赶紧走了。这次老爷子没留,挥挥手让他离开。

  走之前到刘大姨那里告别,刘大姨拉着张明岳向他述说了老爷子的不容易,希望他能多来看看老爷子,临走又递给张明岳七十块钱,说自家人不用讲究这些了。

  张明岳推迟不过,收下了四十块钱,说剩下的钱给表弟表妹补补身子,刘大姨想着来日方长就留下了。

  因为又耽搁了时间,张明岳到的时候老韩头已经等他一段时间了,他再不来骡车就不等了,毕竟不是他一个人坐车。

  张明岳连连告罪,赶紧坐上车回去了。

  路上张明岳想起了老爷子的经历,当真是坎坷。老爷子在41年的时候加入了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抗日战争时由于小日本后期疯狂进击,老爷子所在部队被打散,牺牲了很多人,当时老爷子受伤就在老乡家休养,谁知道回到部队时才知道已经宣传他牺牲了。归队后战役不断,等稍稍消停,却跟妻子女儿失去了联系。后来他多方打听,可人海茫茫,哪里能找得到。抗美援朝回来,老爷子孤身一人就来投奔自己的姐姐,也就是刘大姨的娘家妈。

  由于老爷子是抗战老兵,组织上就给安排了工作,先在县委看大门,后来成立这废品站,又转到废品站来工作。这儿有亲人也有工作,老爷子索性在县城买了房子,就是刚才张明岳他们去的小院子。

  这么多年,老爷子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妻子儿女,哪怕半点消息,也是激动不已。可惜都被证实是虚传。

  去年老爷子退下来了就让刘大姨接了他的班。说起工作刘大姨有点尴尬,但看张明岳的神情也放开了。

  张明岳确实不在乎废品站的工作,他还这么年轻未来必然有无限可能。

  就今天张明岳算是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天,而王芳那里,也觉得今天不同寻常。

  昨天,因为业务谈得顺利,王芳随领导出差就回来了,今天第一天上班,居然被人堵住告白,来的还是自己好朋友的哥哥。

  原来王芳跟田玉梅不对付,办公室又没有其他同龄的女孩儿,后来就认识了护士科的蒋红英。

  两人年龄相仿,接触一段时间后,颇为投契。蒋红英家离王鹏家不远,两人经常互相拜访,一来二去,蒋红英认识了王鹏一家,王芳也熟悉了蒋红英的哥哥蒋红军。

  蒋红军也是长相不俗,在县里五金厂工作,还是技术工,在厂里也是颇受欢迎的主。可王芳面对他时完全把他当做好朋友的哥哥,一点都没有多想,倒是让蒋红军对王芳产生了好奇。

  一份爱情,一开始往往来源于好奇,蒋红军慢慢就喜欢上了王芳。作为好妹妹,蒋红英也暗中帮助蒋红军创造机会,可就在王芳出差前几天,蒋红军知道了王芳有对象的事实,弄得他是抓耳挠腮。

  还是蒋红英想办法,在两个人聊天的时候引着王芳说了对象的事儿,在知道王芳对象是知青,家里人还反对的情况下,蒋红军顿时觉得自己抱得佳人归的机会还是蛮大的。

  这才有了蒋红军趁中午休息时间来找王芳告白的事情。

  王芳很是尴尬,明白地告诉蒋红军自己已经有对象了。对此,蒋红军持不同意见,向王芳历数跟知青谈对象的坏处,不说还好,说了倒把王芳惹恼了。在家父母说教,在县城大哥说教,这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的哥哥也来说教,真是不知所谓。

  王芳当下气得饭也没吃就回办公室了。她觉得今天真是她的倒霉日,就连肚子都咕咕直叫跟她作对,还是翻出张明岳送她的奶糖吃了几颗,立马嘴甜心甜,烦恼消散。

  张眀岳回到知青点后,没跟任何人说起他在县城经历的事情,还是平常度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青点来往的人越来越多,张眀岳才知道每年夏天队里都会办扫盲班,一般都是知青担任讲师,教村民识字,今年的马上也要开始了。

  知青们都是人心浮动,明里暗里地竞争。队上就安排两位老师,而且老师不用参加劳作,主要是炎炎烈日下在玉米杆子里穿梭拔草,真的让人苦不堪言。

  不管怎么暗潮汹涌,知青点总是维持着表面的和平。最后刘明和田思雨当选了扫盲班的讲师。

  张眀岳虽然觉得遗憾,也没特别沉浸在其中,他也是比较忙的。

  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练拳,增长气力,上次跟老爷子的较量对他的打击还是蛮大的,二十岁的小伙子力气还不如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真是丢人。

  晚上就看一看课本,张眀岳已经把手里能有的课本,练习册都通读了一遍了,意思也理解个七八层,还打算再读一遍,掌握牢固了。

  每隔几天上县城看看王芳,他一直没去老爷子那里,就连废品站都绕着走,可不能让老爷子抓住他。

52书库推荐浏览: 杨李涛涛 年代文 古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