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爹见老伴往厨房走,一时他也无意去后院,站在院子里听她念叨。
“……你说这些孩子咋就没我们家平安懂事呢?这么大了不说跟平安比,跟咱们六一五一都比不得。”
“孩子爹,年底咱们去京城看孙子吧。光看娇娇寄来的照片,没看到当面看到孩子们,我这心里不舒坦。”
张爹听得哈哈大笑,“行啊,都听你的。这次猫冬就走?我得去看看咱们小五现在啥样。”
每次老俩口闲扯着要去京城,可一直到现在依然未成行。除了张爹当了街道临时工外,来往用费让他们心疼。
到了上工高音喇叭响起,张爹推开了老伴递过来的麦秆掸子,自己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中午早点回来,我给你做鲶鱼炖茄子。”张母看着老伴离开,看这架势又会上地里帮忙。
“这老太婆,我又不是孩子。”张爹闻言乐得哈哈直笑,朝后摆了摆手。
上工喇叭响起,生产队场院前围聚了所有社员同志们,前面老队长飞快报出人名且安排好大家农活。
看着各自散开,他才背着双手从麦田到水稻田各处巡逻。遇上哪个偷懒的社员,他还得骂几句,再鼓励几句。
这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手段被他长年累月使用下来,看似依然还是挺实用。其实除了他的威信外,还有个最大因素。
但凡当天被他点名社员要是累次不改,那天的工分也会被扣了一半。如此一来,双管齐下,这么多年来,队里人心才不会散。
这一套让来了好几个月的知青同志们也是很高兴。他们就担心吃大锅饭人心不齐,更担心他们这几个外来人被欺负。
不过现实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乐观。比起别的地方,这里人有着东北人所有的优点。
他们热情、真诚、淳朴,很多生活日常会及时提点他们,能给予的帮忙是一点也不含糊。
用张家村这些老大娘的话来说,城里来的娃也不容易,能帮点多帮点。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常常让远离亲人的五位知青感动得泪盈满眶。因此他们也是更珍惜这份友善。
在别的生产队知青遇上农忙时想尽办法请假偷懒,可他们依然披星戴月地紧跟其后。
这会老队长正慢慢地踱步到水稻田那。他打算去瞧瞧那五位年轻人初次挠秧,顺便让村里人多照顾点。
既然来都来了,看这架势没个几年他们也回不去,那他就得替这些孩子们打算,总不能连稗草和水稻都分不清。
这五个年轻人,他还是比较满意。春天里育秧苗那是多辛苦活儿,秧田里更是带着冰碴,可这些娃子还是坚持与大伙一起干。
要不是他强制两个女娃去麦地干活,估计都要病倒。这不,育好秧苗后,平整耙地这样力气活。五个娃子又要求与大伙一起干。
积肥、拔秧、插秧。哪怕腰酸腿疼,小腿不时被蚂蟥叮咬,这些孩子都没有退缩。比起隔壁几个队里,这四个娃子更是机灵勤快知趣,如此一来,老队长也不愿意过于委屈他们。
来到田埂上,老队长看向不远处与村里人相比显得慢腾腾地知青们,他也没喊话。慢好啊,说明有认真去辨别。
他还担心为了赶活儿,这几个孩子下手没有分寸呢。
第838章 听说打算要对账目
田埂那头,张爹看着一块块稻畦里稻秧茁壮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对于老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庄稼丰收更使人兴奋。
用不了多久,稻花飘香,开始秀穗灌浆,等秋天来临,香甜的大米也来了。
张大伯抬头擦去额头汗水,只见他二弟在前面弯着腰傻乐地摸着稻穗,忍不住白了一眼。真是够闲得慌。
“傻乐啥?没你的份儿。”
张爹直起腰,嘿嘿地笑着往他走去。
“你早上是不是找我?有啥事?”
“没啥大事,就好几天没见到你,想咱们兄弟仨唠嗑。大哥,等下工了和老幺一起上家里呗。”
“今儿没戴你那红袖套上街巡逻?”
“哈哈哈……总得让人休息吧。”张爹听不惯他话里的酸味,看向前面立即加快步伐,“我先去找老队长,回头咱们再聊。”
老队长早就听到张爹他们那大嗓门,见他往自己匆匆忙忙走来,走了几步迎了上前,笑道:“这会又有啥喜事?”
不怪老队长如此问。
这张老二家就一直没断过喜事。从三个儿子上县城开始,不是儿子儿媳妇考上大学,就是孙子上大学;别人生儿子,他们家生双胞胎;别人家被公社评个先进,他们家就敲锣打鼓搞个一等功。
张爹看了看周围,“不是啥大事。今年看来又是大丰收。”
老队长看向远处,乐呵呵地点点头,“应该能让大伙儿填饱肚皮。咋地?不想吃商品粮了?”
张爹笑了笑,不语。
“小五来信了?”
“没了,他还在军校进修,现在都是我们家娇娇写信回来。”
好福气啊!老队长笑道:“今年你们是去那头,还是他们回来?”
“不好说,他们小两口催着我跟他娘过去,可外头哪里比得上咱们老家?先看他们小两口有没有假期,小五那一对双胞胎还没来给我爹上坟呢。”
52书库推荐浏览: 红烧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