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师父的那种反而不叫医,是工匠,几百个字,一个口诀就行医了。
所以庸医很多。
他们那时候书本也很贵,甚至也没有什么教材。
孙思邈在成名之前,连伤寒杂病论都没看过。
但是他们就是抱着那么几本书研究,然后实践,都成了一代大家,中医的奠基人。
所以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课本知识,不见得能让人一个人成为厉害的大夫,古人是怎么开创的先河,今人应该沿着他们的道路,再走一遍,结合现代中医的教材,应该要比古人更厉害才行。
当然,这是叶淳的想法。
叶淳在中医的研究上,像黄药师,别人能写出九阴真经,他觉得他也能,因为都是人写的嘛。
李少瑾没有那么大的自信和野心,但是自打开学以后,中医该看的古籍,她都在看。
尤其是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届的少林秘籍,后来的个个中医派别,都是根据他悟出来的分支啊。
“主任,刘文英来月经了。”李少瑾没头没尾的说道。
屋子里的人:“……”
邓永强是男人。
邓永强红着脸道:“这和病有关系?”
李少瑾道:“主任,您一定看过这句话,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
这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话。
邓永强恍然的看向李少瑾:“对啊,刘文英来了月经,又正好感冒高烧,所以热入肝经和胞宫,所以才会神昏谵语,在晚上。”
说完又看向魏宁芳;“就是这样的,刘文英的脉象也是肝经有热。”
缩回目光他又回到李少瑾身上,上下打量,不断感慨:“不愧是李老的传人,学以致用,比我们这些样子货都强。”
李少瑾之所以说主任,您一定记得,就是不想抢了邓永强的功劳。
不然她懂的东西邓永强不知道,那系主任还怎么当?
刘文英这病,她在第一天的时候就有这种预感,但是还不敢确定。
观察了三天,刘文英是白天没事,晚上就神昏谵语,这跟伤寒杂病论说的一模一样。
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尤其是里面的方子,简直神奇,只要是对症下药,基本就是一剂药就好。
如果过了三服药还不好,那就是不对症。
所以张仲景的方子,在医学界有句话叫经方不过三,过了三剂没效果,赶紧换别的病治治吧。
李少瑾笑道;“还不是系里的老师教的好,我爷爷是学西医的。”
所以她不是传人。
邓永强也不傻,知道这是李少瑾给他台阶下。
笑呵呵认同的点头。
看向谢顺言旁边的药,他道;“好了,先不说了,还是看病要紧,既然知道是感冒引起的,送医院打针吧。”
那钱谁出?
刘文英如果肯打针的话,就不会拖到现在了。
李少瑾也不是舍不得钱,可是明明刘文英现在排斥别人金钱上的帮助。
而且都分析出来了病症,怎么可以不用药?!
第三百一十二章 治不好我养她
同学们有要帮忙的,要抬走刘文英,李少瑾道:“主任,不用了,我和谢顺言已经买好药了,只要给刘文英吃了就行。”
邓永强眼睛瞪大:“你还开了方子,这就是你自己开的?”
为什么不开啊。
都说了,经方不过三,既然是伤寒杂病论里的症状,一剂经方就好了。
谢顺言这时端起药碗道;“不光开了方子,主任如果不带人来,都喝了。”
刘文英刚好来月经,医院检查是感冒,所以这就是张仲景书中记载的,热入血室,其实就是感冒了,但是血热进入了肝经血分,或者胞宫,引起的神智异常。
李少瑾他们现在也学了,西医的感冒,他们分为外感病和温病两类。
外感病通常就是普通干嘛,温病就是病毒性感冒。
而这感冒引起的热,因为中医治病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热到哪里,吴鞠通又分为,表皮,走气分,走血分。
刘文英这种,就是进入血分了。
因为刘文英还有涎痰上涌的症状,先用一呷散祛痰。
一呷散的成分主要是天南星,有毒,所以李少瑾和谢顺言在药店早就买好了。
清热凉血的药李少瑾是自己开的方子,跟谢顺言找地方熬的,然后放好。
因为清热凉血,冷用比热用好。
李少瑾先拿过谢顺言手里的一呷散道:“先用着这个。”
她就要给刘文英用药。
邓永强和魏宁芳都没有阻止。
王明涵心想如果真好了,李少瑾的风头岂不是要出尽了。
她陡然间提高了声音道:“李少瑾,你别忘了,你是大一的学生,你才上了两个半月的课,你就敢给别人开方子治病?”
为什么不敢呢,有什么不敢的。
她上辈子就是大夫,不过是西医。
但是不管是什么医生,首先要大胆。
学了四年西医,刚去用真人操作的时候也胆怯,所以凡是都要迈出第一步。
大夫,就是要胆大心细,有什么不敢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自在观 穿越重生言情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