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林淑阁……陈母叹息了一声,可惜儿子没福气。
……
蜿蜒的街道,行人诧异的眼神,林淑阁低着头似乎羞愤,内心却毫无波动。
剧情中,原主嫁进陈家后,陈母才对她说了陈培期逃婚的事情。她愤怒却又无力,三从四德的教育压得她虽不甘心,也只能屈从。她对陈母言听计从,包揽家务琐事,洗衣补贴家用,让一切井井有条,同时期盼着陈培期的归来。
可是她没想到的是,陈培期这一走,就走了七年,杳无音信。
而就在陈母和原主都绝望了的时候,陈培期回来了,原来当初他一心想做番大事业,因此北上去了京都,这次正是得了位贵人的赏识,当了小官,这才衣锦还乡。
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当初和他一起去法兰西留学的女同学,当然,此时那人的身份,已是陈培期的妻子了,甚至两人已有一子一女,幸福美满。
这样的情况,实在出乎陈母和原主的预料,那女同学斥责原主是爱情的第三者,陈培期也横眉冷对认为是她不知自主独立,死皮赖脸留在陈家。
陈母原本想为原主张目,但她已经年老,在当了官员已有子女的儿子面前再摆不出当初威严,又见到那玉雪可爱的孙子孙女,她便,沉默了。
最后陈家欢喜团圆日,原主上了吊。
……
这就是整一个故事,在这个立于两种文化交点的时期,男女主只是历史潮流里小小的尘埃,却又是决定了原主一生命运的庞然大物。
林淑阁默默想着,而林家家门已触目可及。
她并不担心林家不接收她,林家教养女儿按的是旧式方法,但那是因为她祖父还在世,如今新思潮日益熏陶,她的父亲并不像陈母所以为的那么守旧。
剧情中林父以为陈培期已死,就曾经问过她要不要归家。
这也是她知晓剧情后,直接在临进陈家前反悔离去的原因。
第8章
林淑阁回到林家后大哭了一场,林父虽注重家无再嫁女,但也注重女儿幸福,咬牙切齿地骂陈家欺人太甚。
一日后,林父林母带着同族去了陈家,大闹了一场,与陈家解除婚约。
陈母心虚,又畏惧林家人多,不敢申辩什么,林家一行十分顺利,从此陈林两不相干。
而林家这边,林淑阁查看自己原本的嫁妆,看中了其中最有价值的书画铺子。
林家是书香门第但也不能与实际脱离,经营了几个铺子都是清贵的,勉强维持收支。林淑阁出门前,家里将唯二的书画铺给了她一间。
剧情中,原主过门一年,就将铺子卖出,填了给陈培期出国陈家留下的欠债,这也是后面原主如同丫头一般,需要洗衣填补家用的原因。
不过如今,铺子是林淑阁的了。
午后日晒蝉鸣,林淑阁铺纸磨墨,在桌案前凝神。
昨晚她查看账册,书画铺每月收益甚微。她分析了一下,一是如今新文化冲击,这片地面上形成了洋文化高贵的畸形观,林家书画铺里赏玩的都是传统山水鱼鸟,在新奇逼真的油画下毫无竞争力。
二是哪怕还有志在墨色,不爱新奇的文人,林家书画铺里那些也不算是顶尖画作。
因此,想破局要不就成为传统中出挑的那部分,要不就中西结合,用新奇对抗新奇。
林淑阁经历的世界多,技能压身,走哪一条路都不怯,她用巅峰级的【笔墨丹青】,在一下午的时间内就绘出了两幅画。
一幅是传统农家意趣,不拘泥于物态,纯以生动活泼的神态去动人——这也是传统文人最喜爱的那一类。
一幅则是人物肖像,她善用水墨,结合西方明暗阴影的理论,构造凹凸,以达到如今油画上被人追崇的‘写照如镜取影’的境地。
这两幅画,林淑阁都挂在林家书画铺中,并挂出告示注明不收钱银,只求点评,能让店家满意者,即可奉送。
同时她花钱匿名登报,写了好几封英文稿件送到外文报刊里,称华人里出了位当代油画大师,言谈里极尽溢美。
因为遣词地道优雅,本城洋人都信了这是同胞所写,好奇之下有人按图索骥,确实找到了报上所说的林家书画铺。
又见不要金银,便有洋人试着评价,未果后回去在圈子里宣扬,便有越来越多的洋人出入林家书画铺。
再回归到林家铺面当中,两幅画都是好画,只是作画人包括林家铺子都没有什么名气,本该明珠暗藏,黯然无光,偏偏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们来往不绝,结合当下崇洋的风气,林家铺子哪怕不出奇也变得特别起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看这幅作品,又有华人品出了旁边那副农家意趣图的味道,发现两幅画的作者居然还是同一人!
一来二去,林淑阁没有再次下笔绘新画,却有了不小少拥趸。
……
等林父知晓这件事时,这两幅画在书画圈中已经出了名,林淑阁这个作画人也被人口口相传。
他本来十分愤怒此事,认为林淑阁胆大包天,但偏偏自己也是沉迷书画的,极喜那副农家意趣,又被林淑阁哭了几回,想着大概是之前陈培期逃婚的事对她影响太大,便慢慢和缓下来。
……
52书库推荐浏览: 欲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