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药铺的解酒丸, 效果真的不错,吃了以后头就不痛了。”
真有这么见效?
老妇想起自己嗜酒的儿子,“我要买些回去试试。”
“算了吧,她家的解酒丸是限量卖的,每次一出都被隔壁县城预定了,上次我还是捡漏了。”
“是啊,之前我见福来酒楼的掌柜过来,就是要定解酒丸,结果那个林氏说没药了,就给拒绝了。”
“福来酒楼?那是本城最大的酒楼了,林氏的解酒丸,真的那么受欢迎?”
“可不是嘛?听说隔壁县都流行起来林氏的其他药丸了,说是买不到解酒丸有其他也好,反正上面都有林氏标记,用着体面,效果也还都不错。”
……
一言一语的,老妇人脑中慢慢拼凑出了如今林氏药铺的价值地位,她心想那林氏可是要发达了,羡慕的多看了几眼后才返身回了家。
林姝戈坐在药铺,送走了最后一名客人,她心中盘算了一下今天所得——因卖出了多份治饱食的药剂,刨去成本,也还有一两有余。
这对于如今一人吃饱的她来说,已经是个很可观的数字了。
可惜林姝戈不止于此,她是想要为家中添置人口的。
这件事,林姝戈已经想了很久,她的身体本就不年轻了,虽然最近调理得当,但是总脱离不了年老体衰的宿命:这几年她还能炮制药材,再过几年,恐怕就有心无力了。
届时她没有收入来源,行动不便,可能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不富裕的普通人家,养儿防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且她有点担心李正孝会找到自己,力量悬殊下,她在李正孝面前是毫无依仗的,哪怕旁人想要帮忙,也会碍于她和李正孝的母子关系而束手。
因此她必须建立起一段、或者多段不输于李正孝的礼法关系,才能在这个封建深严的社会中有所保障。
林姝戈想收养一些孩子。
主观上已经思虑周全,客观上可操作性也很强——这个县城早几年饥荒,饿殍遍地,失亲孩童很多——街头巷尾那些衣衫褴褛、材骨嶙峋的,很多都有同样的遭遇。
林姝戈在心中记下这件事,再去县城卖药时她的目光就多了些考量。
她不在乎体格、长相,性别,却会留意那些孩童的眼神是否清明,她有时会给那些孩童发放食物,看他们的举动和言行。
她也不担心一般看法所认为的:年纪大的孩子养不熟,她会和已经能清晰表达自己意思的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
她倒在街边,看那些接受了她食物馈赠的孩童是趁机过来哄抢她的财物还是将她扶起……
……
三个月后,林姝戈带着七个瘦弱不安的孩子回了家。
又过一月,被调养得重新有肉,衣裳也整洁的孩子们被林姝戈带到官府,立了收养或是过继的文书。
这代表着,林氏不会轻易抛下他们,而他们也和林氏有了法律意义上的亲缘关系,如果日后他们不孝,同样会受到世人指摘。
林姝戈并不太担心后者,她阅人无数,自认看人颇准,这几个孩子,都是心思正的,哪怕有些许偏差,她也自信能□□过来。
于是林姝戈的养娃生涯,正式开始了……
七个孩子,五个是男孩,两个是女孩,林姝戈直接大娃、二娃……给他们定下了小名。
其中最大的男孩已有十二岁,林姝戈颇惊喜的发现,他是上过私塾,识字的。
“从前家中富裕,上过几年学堂,可惜那时我任性贪玩,只学了皮毛……到后来就没有机会了。”
这也是当初能与林姝戈流利交流的唯一一个孩子。
林姝戈把家里的经济情况告知他,言明暂时无法送他继续上学。
“我会买一些启蒙书籍回来,我制药的时候,你要教弟弟妹妹们学习。”
教的过程,也是大娃温故的过程。
原先流离失所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有地方住有东西果腹的男孩已经感恩,他愿意教那些更小的孩子读书,只是心里未免有些疑惑。
林氏……她知道要买什么书吗?
一日过后,男孩就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林姝戈买回的书正是启蒙用的,且十分深入浅出,很适合教导幼童。
男孩所学不多,也没有教导他人的经验,他硬着头皮上,却惊喜的发现他说错的,或是漏的,林姝戈都能补上。
于是这场启蒙持续了一年有多,期间林姝戈极少亲身下场教导,她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而有趣生动的故事里往往藏着一些简朴的大道理。
她不说出格的话,很中肯,却又不吝赞扬,孩子们都与她很亲近……
对于已经懂事的男孩,林姝戈会更严厉些,她不会告诉他要怎么教,只要他自己想,偶尔才会点拨他……
男孩就在这苦思冥想中熬了一年多,等过了几年家里情况好些,他能继续上学时,原本以为他学业已经荒废的私塾先生发现,他的基础十分扎实。
且与从前不同,男孩心静了许多,读书也仿佛开了窍一般……
————————————————
52书库推荐浏览: 欲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