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下面好多的回答。有表示支持夏志清的,认为他确实眼光独到,发现挖掘了被大陆遗弃的张爱玲、钱钟书等天才作家。也有人认为他书写得太偏颇,根本不熟悉内地的创作实情,只挑了一些对自己口味的作家,很多遗珠之憾。还有认为他故作惊人之语,思想偏激,故意和大陆作对,抬高港台和旅外作家,贬低大陆生活的作家。
我没看过《中国现代小说史》,但夏志清却很熟悉,因为夏志清对钱钟书的《围城》评价特别高,而自己高中最喜欢看的书之一就是《围城》。看到大家讨论热烈,难免技痒,不多加思考就把自己的感想写了下来:
没看过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但觉得他在那种大家都没看到的年代,发现挖掘了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价值,难能可贵、眼光迥异一般。而今天张爱玲、钱钟书大热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独具慧眼、批评眼光吧。还有,无论怎么说,作为一个旅外批评家,能够关注中国的现当代文坛,非常难得。同时他作为一个旅外批评家,也给我们现当代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吧。
没过多久,发现下面有个叫“铁画银钩”对我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同意,楼上所言极是,同样喜欢钱氏的飘过。以本人读过的有限的小说来说,认为钱氏的《围城》当之无愧是现当代小说里的一块奇玉、异数。不过我也是没看过《中国现代小说史》,但夏志清在一片淹没大潮中能够发现《围城》,有这等超越时代、超迈常人的眼光,想必他的评论不会太差劲。”
关于钱钟书的发言得到了论坛采纳,还得到了别人的肯定,我高兴极了。从此更加积极地参与论坛讨论。
在“十一”假期结束、舍友回归、大一不轻的学习任务中,同时网络也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的环境里,我似乎也渐渐忘记了顾新恒,忘记了内心的失落,开始了新的生活。
☆、第 19 章
星期六晚上去图书馆电脑室,一边自修一边等电脑空位。
这周末似乎外出的学生多,不用多久就用上了电脑。赶紧上MSN,却发现陈婧、张妍、菲菲都没上线。只好去平时经常去的一塌糊涂、天涯论坛、新浪新闻、学校论坛闲逛。
登陆上学校论坛,发现头像闪闪发亮,有个注册名“天涯一支草”的在我和“铁画银钩”的发言底下回复。
认为我们关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都没有看过,就对钱钟书评价这么高、《中国现代小说史》评价那么高,不过是趋附时势、追逐流行调子的平庸之谈。甚至可能连钱钟书、张爱玲的作品都没看过,不过是现在钱钟书、张爱玲太热门了,也就附和着,全无自己主见。
“天涯一枝草”还特意指出:“张爱玲也就算了,好歹写的小说不少,当得起一个小说家名号。而钱钟书,也就一本小说《围城》。要不是电视《围城》的播出,不可能这么流行。这是文化传播的功劳,而不是文化本身。”
又说:“整个《围城》语言尖酸刻薄,炫弄语言技巧大过谋篇布局;作者简直以上帝的角度俯视普通人的周遭爱欲,肆无忌惮冷嘲热讽,全无半点心肠。”他几乎不屑一顾地问道:“钱钟书也就写了这一部小说吧,有靠一部小说的着名小说家吗?”
我来回看了几遍这个“天涯一枝草”的发言,第一次被网络这么直接的语气气坏了。怎么有人说话这么没礼貌,这么主观武断。好在不少网友都在下面留言,认为他说得太偏激,并且列了不少仅靠一部小说而称名于世的小说家。
我思考片刻,拿过键盘噼里啪啦打下了回复的话:同学,虽然在网络里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很确定你对现当代小说和我本人都知之甚少、偏见甚多、评论太极端,不知道你这种底气来自何方。
第一,什么叫做一本小说的着名小说家。先不说钱钟书无意于成为专职小说家,最大成就不在于小说;就算把他现在所有其他盛名去掉,仅以这本《围城》放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堆里,它也是熠熠生辉、独树一帜的,它的地位也是无可比拟、无可否认的。
第二,但凡有点文学史识的人,也不会觉得作为小说家、文学家是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的。
第三,至于你自以为是的别人只看过他的《围城》,是肚里没有多余半点墨水的趋炎附势之谈。那很不幸告诉你,在高中我就基本把他的所有作品包括《谈艺录》《管锥编》看过了。当然,他的书实在过于精妙高深,很多我确实需要反复阅读才有一点心得。
第四,正如前面有些网友所言,以一部作品闻名于世的作家比比皆是。远一点的如荷马只留下《荷马史诗》,司马迁只留下了《史记》,张若虚只留下了《春江花月夜》;近一点的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玛格丽特米切尔写了《飘》,普鲁斯特只有《追忆似水年华》,塞林格只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
我发出去留言没多久,看到“铁画银钩”在留言下点了支持,而且留了一大段话:再加上一点,文学的传播和文学自身的价值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也不能说全无关系。具体到《围城》,当然爆得大名是因为连续剧的开播,但在民国当年《围城》出版发行后,不少名家对它就给予很高度的评价。《围城》的成就和名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还有,你这种动不动给人扣帽子的说法,倒是很像你说的钱钟书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
52书库推荐浏览: 玲珑清音 虐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