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一片的汪洋,各种的烂木头漂浮其中,甚至有时候,水面上居然能够看到泡的发胀的尸体。
去江南的官兵,途中也经历过几次难民闹事。幸运的是,很快地就被镇压了下来。
一路走来,大家都是疲惫不堪。
江南的很多城镇都已经封城了,主要是难民太多,为了以防难民闹事,城主下令封城。
景晟凭借皇子身份的令牌,进入城里面。一行人最终进了太原,主要是景晟的要求。
因为青云书院的关系,太原多书香门第,百姓的思想觉悟较高,因此一些措施也便于实施。比如,尸体火葬。古人认为入土为安,死后若是尸骨无存是对先人的不敬,因此火葬是不能轻易被人接受的事情。
一切的措施,在太原实施地还算顺利。
穆清婉仔细查看了一下,目前还没有发现瘟疫发生,这算是比较幸运的事情。因此,建议穆二爷提早预防,比如饮用水一定要烧开之后再用,坚决做到防微杜渐。穆清婉改良了十二皇子的药方,药效更加地显著,无病的人喝了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害处。
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粮食的问题。大旱之后就是水涝,田地几乎是颗粒无收,现在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虽不至于饿殍遍野,但是现状也很不乐观。
现在的江南形成了两个极端,富商缩聚在城镇里面,因为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衣食无忧。一些商人利用水涝发财,哄抬粮食的价格,妄图大赚一笔,能买得起的人,咬咬牙缩衣减食,可是受苦的还是贫民老百姓。买不起粮食,就只能挨饿。一些百姓家里已经开始了卖儿卖女的日子,年老的老人,看透生死,把粮食留给了年轻一辈的人吃,活活把人饿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穆清婉很早的时候,就交代王管事开始施粥,各地的百草堂免费提供百姓汤药,可是面对偌大的江南,这只是杯水车薪,粮食远远不够。
穆二爷来了这里之后,着急上火地满嘴起泡。一方面跟江南知州商讨如何解决水患问题,毕竟,德妃等人提出的疏导河流的方法,也仅仅只是个概念,具体怎么去做,没有人知道。水利方面的事情,穆清婉也不懂,但穆清婉让各地的管事把有名的修建工事的能匠推荐上来,希望集思广益。有了多位工匠的加入,已经初见成效。
而另外一方面还要解决粮食等等其他的问题。可是,江南地区的乡绅根深蒂固,其中的联盟很难打破。最主要的是,十二皇子也来了这里,一切都要以他为首,可是十二皇子毕竟年幼,思想方面也并不成熟,之前的时候都是听四皇子的吩咐,等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并没有能力独挡一面。
穆清婉想到了十二皇子手里的一大笔粮食,就囤积在江南的私宅。于是就给穆二爷建议,让景晟带头施粥。并且,希望景晟出头联系各个乡绅,开仓放粮,必要时可以施加朝廷的压力,毕竟来时带的尚方宝剑可不是闹着玩的。
意外的是,等到十二皇子带头设立粥棚之后,太原李家率先开仓卖粮,粮食的价格甚至比平时还低了一分。很快,朝廷的赏赐下来了,因为感恩李家的大义,特封李家家主为安泰侯,一时之间在江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大景原本的四侯变成了五侯,要知道建国之初封侯之后,就再也没有变动过了,现在李家得了封侯的赏赐,真的是大景独一份的荣誉。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为低下,商人最多的东西就是钱,所以商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是名利,是高人一等的名利。李家虽然只是得了名头上的封号,又没有实权,可是那又有什么呢?其他的乡绅见状,纷纷效仿,一下子,情况好转起来。
这其中还有穆清婉的一份功劳。
来江南之前,穆清婉就已经了解了这边的基本情况,因此写信给了边塞的李雨欣,希望届时李家能够出一份力。李雨欣也有自己的打算,因此很快就写信回了李家。李家毕竟是百年世家,有自己的底蕴和心思,放粮可以,只是他们需要东西交换。
到了江南之后,穆二爷就去了李家与李家家主协商,答应了为李家请封的请求。原本也只是想着有个皇上亲书的牌匾,结果没想到,这一次建邺帝大方地很,一挥手就是一个侯爷的爵位。
大景建国以后,一直都是风调雨顺,第一次暴发了天灾,这一次,李家也算是抓住了时机,一切看起来都是水到渠成,因此别人也没有什么异议。
后来,尽管有其他世家效仿,不仅仅是出粮,还有献药、献衣服的等等,可惜都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洪涝灾害之后,家园重建,江南的各大世家也面临的可能洗牌,也只有李家不用担心自己的地位下降了吧?
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穆二爷的压力就减轻了许多,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疏通河道。有了诸多工匠的加入,慢慢地有了思路,所有事情也有条不紊地进行。
现在,穆清婉担心的就是瘟疫的问题,尽管已经把药方送去各个郡县,并且一级一级的下发,各地也都有一定的药材补给,但是难免有的地方官办事拖沓,或者贪墨物资,因此错过了最佳时机。
有些事情真的不经念叨。
穆清婉改良的药方,需要的药材都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名贵的草药。
清河的一个地方官员,向来有铁公鸡之称,一毛不拔。见朝廷派人过来之后,雷厉风行地救灾,灾情并没有之前担心地那样严重了,就心生恶念,暗中克扣了救灾的草药,一点点囤积起来,打算卖给百草堂赚钱。这也因此,这名官员一出手,穆清婉就知道了情况。
52书库推荐浏览: 枇杷树的守候 穿越重生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