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瑄被二人扶到卧室躺下。段羽和周闻连续赶了两天的路,此刻也有些疲惫,便各自在旁边找了张椅子,闭目养神。
一边的周闻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段羽却闭着眼,睡不着。他的思绪回到了四年前初见钟瑄的时候。
四年前,元丰三十年,他刚刚考上云州的解元。在准备次年春闱的期间,他并没有闭门读书,而是与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了“文庭社”。每隔几日便轮流做东,选一个清雅之地吟诗作赋,评论时政。
那一次他记得是周闻做东,地点就在蔚川府最著名的茶舍听雨阁。当时几人一面对着阁外烟雨迷蒙的南沧江品着茗,一面以秋雨为题吟诗取乐。当时他即兴起头道:“尘浥多人路,泥归足燕家。”
一个布衣少年披着微湿的墨发,从淡淡的雨雾中走进茶社,随口接道:“可怜缭乱点,湿尽满宫花。”从此少年钟瑄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中。
他当时自称古瑄。虽然在文庭社中年纪最轻,在诗词歌赋的造诣却远超过他们。而在时政方面,他也总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极其独道的见解。
很快钟瑄便替代了段羽成为了文庭社中的核心人物,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文庭社成为了蔚川府最有名的文人团体。短短几个月内,更是逐步聚集了更多的当地才子,渐渐形成了九人的固定组成。
元丰三十一年段羽入京参加春闱,却落榜而归。这时钟瑄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忙于安慰他,而是提议将他们平时所谈的观点整理成文。这就是最早的“文庭小议”。
这篇文庭小议由钟瑄所撰,所议之题,便是当年的春闱。他以分析当年的科考题目入手,深入剖析了大熙国科举制度之弊端,表达了对苦读多年却投笔无门的落榜才子的遗憾之情。整篇文章文从字顺,理密思沉,文笔清新旷远、流丽隽永,感情上却又汹涌丰沛、直指人心。
此文一出,不仅引得历届落榜之人泪满衣襟,就连那些已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回想起自己艰难的科举之路,也是心有戚戚焉。
最开始文庭小议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蔚川府的读书人之中流传,后来有书商窥得商机,为之专门制版,印刷成小册,放入书局售卖。
随着文庭小议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庭社便陆续又出了后面的三议,议题更是涉及士农工商等等各个阶层。至此,不仅是读书人人手一册,就连那些稍稍识些字的商贾、工匠等人也都争相购买传阅。
在这个时候钟瑄又提议,褒贬时弊只能算拾人牙慧、饭后谈资,能提出实际的解决之道才是真本事。因此自文庭五议开始,他们开始针对大熙国的律法,直接给出了改革的建议。
到了元丰三十二年,《文庭八议》由文人之手渐渐从蔚川府传至整个云州,最后传到了京城。
是吏部尚书贾正最先将《文庭八议》在朝堂上提出来的。他认为现有的大熙律自前朝开始已经沿用了四十五年,早已与现在的时局不符。就连年轻的学子们都能提出可行的建议,律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以内阁大臣杨礼为首的大臣们却认为,这群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因为科举不顺,就上赶着要改变国家的律法,那如果是生活中遇到不顺,岂不是要揭竿而起,干脆推翻皇上的政权?
这起子坏毛病千万惯不得!
况且大熙律已经在这个国家实施了四十五年,已经证明了它的经典和耐用性。皇帝如果够贤明,就应该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而施教,祖宗传下来的律法绝对不能改。
阁老们在朝堂上的争执越来越激烈,渐渐演变成了寒门学子出身的贾尚书与豪门显贵出身的杨阁老为首的两派之争。一时两派对立,官员们各自战队,互相揭发,互相攻击,朝局动荡不安,人心难定。
最后皇帝在犹豫了十几日之后,站在了贾尚书这一边。杨阁老回家颐养天年,他的拥趸贬职的贬职,流放的流放。同时皇帝宣布取消了内阁制度,还权于六部,大熙律正式改革。
而新的大熙律颁布之后,人们兴奋地发现其中有四成以上的新法,引用了文庭八议的观点,百姓们纷纷高呼皇上万岁、皇上圣明。
自此蔚川府文庭九子名扬天下。
然而,就在皇帝派大臣前往蔚川府赐下玉佩之后,钟瑄却向九子辞行,说是打算继续周游各地,已期今年的春闱。
八人这才知道原来古瑄其实就是钟瑄,十六岁就已经是段羽同期的宣城解元。当年为收养他的先生和师娘守孝,才放弃了第二年的春闱。
依着钟瑄的才华,众人皆知他必定会在春闱中大放异彩,再加上他文庭九子之首的才名,状元非他莫属。
一时本来早就准备好行装前往京城参加春闱的段羽就此放弃了。不仅如此,其他两位同科的九子,也和他抱着同样的想法。既然有钟瑄珠玉在前,他们又何必献丑其后?倒不如再等三年过后,钟瑄在朝堂上有个一席之地,被他拉拔着,只怕仕途还要更顺遂些。
果然春闱的结果下来,钟瑄成了会元。消息传到蔚川府,八子皆为他高兴,都道只怕这回大熙国要出首位三元及第了。
殿试结束后,几人都在等着钟瑄的捷报,谁知道不仅状元不是钟瑄,一甲二甲,甚至三甲,连同进士的名字里都没有。
52书库推荐浏览: 负手叩东篱 穿越重生言情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