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此言有理,实是一个谦让有礼之人。”刘彻点头,赞了公孙弘。
待到朝会过后,公孙弘跟着刘彻到了温室殿正殿,待刘彻去看过皇后之后,方见刘彻走出了屏风,神情肃穆地坐在了上首。
公孙弘把要说的事在心里又细细过了一遍,欠身道,“陛下,卑臣以为,泾渭学宫,不当立,故奏请陛下,废除泾渭学宫,以策万全。”
刘彻这些天就没舒展过的眉头紧紧拧着,脸色黑沉,“丞相此言,何从说起?”
如今泾渭学宫俨然成了长安城里,上至百官,下至平民最爱去的地界儿。不仅学宫的藏书楼藏书丰富,有诸多善本孤本被抄录,可供百姓阅览,学宫的学子都是出自整个汉室的世家官员。
泾渭学宫的先生们每逢六的日子,便会在学宫开坛说道。无论是学宫的学生,还是学宫外的平民,皆可以进来听讲。到了哪一日,整个厅堂里根本坐不下,外面都站满了人。
自从泾渭学宫开办之后,许多诸人以为消失了的学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就连久未出现的阴阳家跟名家,农家,都出现了传人。
如今的泾渭学宫,每日都有持续不断的辩论,各家之人畅所欲言,连祭酒苏季顼都被他们辩到哑口无言过。
“春秋战国,之所以会有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盛名于世,是因为周王室孱弱,无力维持其王权,导致王权旁落,群雄并起,诸国争霸。只有大乱世,才会出现如此多的学说主张”公孙刚道,“而今汉室立国已经七十余载,陛下圣明烛照,继承祖宗家业,励精图治,又有文景之治为先,正是消除诸侯国隐患,反击匈奴之时,何以允许如此多的学说主张,喧嚣尘上?
“治世应是《春秋》所言的,大一统。疆土之大一统,王权之大一统,思想之大一统。卑臣以为,董子所言之大一统,确是汉室现下所需之理。
“庶民被诸子百家学说主张影响,必然生出其他的心思。若是世人只知儒家,而儒家提倡君臣之道,尊卑有序,可让庶民知晓礼义廉耻,更加容易被官员约束,尊崇汉室,尊崇陛下。
“皇后为女子,不知朝廷法度,治国方略,方一意孤行,扶持泾渭学宫,此为不智。陛下现下要对匈奴用兵,削弱诸侯王,正是大一统之事。行大一统之事,必然要用大一统之主张。而儒学,正是如此。是故,卑臣奏请陛下,废泾渭学宫,立儒学为官学,以儒学为官员荐举之策。”
“此事朕知道了,待朕思虑之后,再行商讨。”刘彻端起案几上的茶盏,沾了一下嘴角,便放了下去。
这就是示意公孙弘若是无事,便退下去了。
“胶西国相位空缺已久,一直无人赴任。卑臣以为,大儒董仲舒宽厚待人,学问精深,很是适任此位。”公孙弘将剩下的选官之事说了,这本是丞相分内之事。
刘彻听完,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公孙弘。
胶西王刘端是刘彻的异母兄弟。
刘端可不同于胶东王刘寄,是一个性情粗暴,贼戾的人。比较特别的是,刘彻放在诸侯王的探子回禀,刘端竟是一个阴痿,不能人道之人。
据说刘端一靠近女子,便要大病数个月,方能痊愈,却独独偏爱少年郎。因为他这个独特的喜好,胶西王国的官员,也多是少年青年。
刘端凶残蛮横,已经害死,或者杀死过好几个朝廷委任的国相。公孙弘身为汉室丞相,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却仍然推荐董仲舒前去。
要知道,董仲舒已经有了春秋,年岁很长,段不是刘端喜好的少年郎君模样,为人又耿直,素来有什么便说什么。
让董仲舒去刘端那里做国相,跟送他去送死,实在差别不大。
再联想到之前董仲舒曾经数次非议公孙弘,说公孙弘阿谀奉承,没有风骨,不配做汉室丞相。
刘彻面上没有任何变化,话声中也没有起伏,摆手让董仲舒退下。
此时君儿病了,所有人都有了其他的心思了。
公孙弘走后不久,黄明奇便来报,昨日请见的卫青来了。
刘彻吩咐让卫青进来,随意让他坐了,“说罢,什么事?”
卫青本是刘彻的郎官,随身伺候刘彻已久,刘彻在他面前也从不摆什么架子。
“陛下,卑臣前来,实是为了一件家事。”卫青蹙着眉头,拱手回禀。
“家事?”刘彻有些不解,“你找朕,说什么家事啊?”
他跟卫青可没有什么家事好说的,又不是那些长舌妇,整日里家长里短的。
卫青沉默了稍许,起身拜倒在地,“陛下,卑臣出身低贱,乃是家母与公主府家臣通奸所生,在生父家里,跟畜生毫无二致地活着。后到了公主府,卑臣方有了差事,能够做马奴。尽管这份差事脏臭卑贱,卑臣却可以真真正正做个人。马奴地位卑贱,公主府诸人欺凌,是卑臣的阿姊,一再看顾卑臣,打点银钱,赔笑应对。”
卫青垂着头,语气低沉地说着自己的身世,“卑臣之阿姊因被陛下看中,而后卑臣拖了阿姊的福分,方才能入建章宫,在陛下身边当差。又因阿姊有了两位公主,卑臣大姊才能嫁于公孙大人。卑臣一家,全是赖以陛下的恩德。
52书库推荐浏览: 柳亦瑜 女强文 快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