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一来就流落街头!”林蔓淡淡一笑,回应小郑的戏谑。
“你就住咱厂的老职工家里!其他人都这样。”
说罢,郑燕红翻开职工簿,在上面挑出了三车间赵里平家的地址。
“赵叔和赵婶是三车间的老人了,建厂时候就在。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儿子也是咱厂的职工,闺女在肉联厂当仓库管理员。”去赵里平家的路上,郑燕红对林蔓介绍了赵家的大概情况。
天色已黑,沿途的路灯亮起黄澄澄的光,光亮倾洒在林蔓和郑燕红的脚下,拉长了两人的影。
林蔓又向郑燕红打听了些厂里情况。郑燕红告诉林蔓,国家新的五年计划中,扩大军工业的生产是重中之重,由此,厂子今年才又扩招了数万人。
“这么多人,厂里难道就不想法统一安排个住处?”林蔓不解地问。
郑燕红回道:“你知道住房有多紧张吗?多少50年进厂的老师傅只能三代人住30平米不到的平房。哪怕是新结婚的技术骨干要分到房,那也得等好几年后呢!”
林蔓苦笑:“都说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看来没点奉献吃苦的精神,还真不一定能熬下来。”
“年轻人,看开点,”郑燕红轻拍林蔓的肩膀打趣道:“主席不是说了吗?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是你们的。”
林蔓回笑,顺着郑燕红的话继续喊口号道:“我明白,到底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吃多少苦都不为过,都是值得的。谁让,我们是早上□□点的太阳,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呢!”
一路上,林蔓和郑燕红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两个岁数相仿的年轻人很快熟络了。
赵里平住的是个面积不大的红砖平房。平房的外面,有间用土基和油毛毡盖的小厨房。郑燕红带林蔓找上门时,赵里平和媳妇冯爱敏正在里面烧晚饭。
为防房顶瓦缝落下灰尘,顶棚糊上了报纸。林蔓站在下面,听见头顶有“索落落”的碎响,不由得抬头往上看。
“没什么,那是耗子,”郑燕红满不在乎地对林蔓说道,“只要入了冬,你就再看不见它们了。”
赵里平和冯爱敏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迎郑燕红和林蔓进门。
郑燕红虽然职位不高,但架不住是人事科的人,手里算有些小权。赵里平夫妇见了她,分外地客气。
郑燕红把林蔓介绍给赵里平夫妇,嘱咐了这是新同事,让好好相处。赵里平夫妇好声答应。
交代完毕,郑燕红转身离开。临走前,她拉林蔓到一边,低声地说:“你和他们好好处,每月底交伙食费就行。老赵人还不错,不像其他人,事儿多。”
郑燕红一走,赵里平就引林蔓进了房。
赵里平的房子虽然狭小,但里面的杂物都归置的井井有条。靠窗有炕床,一张帘子隔住了床后的矮间房。房里有张单人床,床脚处尚有些空,恰好够赵里平再翻起一张弹簧床。不过弹簧床一撑起来,房里就再没什么空处了,连下脚都困难。
“另一张床是我闺女的,姑娘你睡这儿。”指着摊开的弹簧床,赵里平大嘴一咧,露出北方汉子憨厚的笑。
林蔓找出从上海带来的床单被褥铺好。大包小包的行李,她一概塞进了床底。
赵里平继续出去帮媳妇烧饭。砍生火用的木柴,蒸大笼的馒头,粗重活都男人做。冯爱敏炒酱摘葱烙饼,做女人该做的细活。
林蔓依稀听见冯爱敏说了几句抱怨的话。
话不多,很快就被另两个新冒出来的人声盖了住。清朗的年轻男人声,娇俏的年轻女人声,你一句我一句,偶尔混杂赵里平和冯爱敏好似责怪,实则宠溺的训话,好不热闹。
饭烧好了,赵里平叫林蔓出来吃饭。
林蔓掀开帘子,馒头烙饼已经摆上炕桌。无菜,雪白粗杆的大葱洗净了搁在盆里。盆边有大酱,蘸葱也好,抹饼也好,都用得上。
桌后坐了两个陌生男女。男的看来岁数不过30,皮肤黝黑,眼神清澈。女的岁数小些,瓜子脸,身穿军便服,配着齐耳的“工人头”,倒显得别样的娇俏,让人不觉得就忽视了她脸颊上的少许麻点。
赵里平一一给林蔓介绍,男的是大儿子赵德,女的是小女儿赵梅。
林蔓向赵德和赵梅点头致意。
赵德回以林蔓亲切一笑。赵梅不做声,冷瞥了林蔓一眼。好像旁边埋头吃饭的冯爱敏一样,对林蔓的突然到来,也持着不欢迎,却又无可奈何的态度。
厂里分下来的房子,当然要听厂里的安排。林蔓是厂人事科让住进来的人,谁能反对不成?
赵里平看出了妻女的刁难,未免林蔓觉得难堪,忙说了几句不相干的闲话遮掩。
林曼并不在意冯爱敏和赵梅的恶劣态度。寄人篱下,遇到些冷眼实属正常。她不想继续恶化彼此的关系,因为这样,只会让自己住在赵里平家的日子更难熬。与之相比,倒不如想法哄得冯爱敏和赵梅改变态度才好。
林曼笑笑地坐下,亲切地唤赵里平赵叔,叫冯爱敏赵婶。
“赵婶,您这饼真好吃……您这酱怎么炒的,蘸葱包饼简直是绝配……”
52书库推荐浏览: 海边的橘子树 年代文 穿书 穿越重生言情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