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祈宁也是心下惴惴,放眼望去,有不少考生年过而立,还来应考,她亦担心自己若未过,在魏家的处境只怕更艰难,要南境内幕,也遥遥无期。
回到马车上,仔细回忆方才的答卷,反复自评,确认应当不会落榜,她才稍稍放心,转而考虑起接下来的武科。
府中,魏祈安的秋闱已算过去,他遵魏襄的话,将卷子都默写下来,交给国子监的先生评阅,便出府,应邀与一道应考的几位同窗吃宴去了。
魏祈宁也将卷子默下,一道交去国子监,便开始悉心温习兵法。
乡试阅卷仅十天,九月前便能放榜,而武举的策论更是只三日便会出结果,开始考武科。这三日,她需保持弓马的熟练度,还需巩固兵法营阵,压力不小。
宋嬷嬷和腊梅小心翼翼看着她,想问考得如何,又怕影响她心绪,只好生生憋着,努力给她炖鸡汤喝。
第二日,国子监先生评了魏家的两份卷子,对魏祈安大加赞赏,预言他八成能夺礼经的经魁,听得魏襄开怀不已;对魏祈宁的卷子,先生未作太多评语,只说她文采稍逊,但也有真材实料,八成不会落榜。
虽比不得魏祈安,魏襄也不过略点点头,魏祈宁却是相当满足了,毕竟靠这短短数月的苦读,能有如此成果,已是不易。况且,先生是以正经文举的标准审阅,放在武举试卷中,必然更好。
接下来三日,她日日上午温书,下午去校场,为了保存体力,练习时也有所保留,只注重保持身体的感觉。
……
终于到武科考试前日,长安去看有资格参加武试的名单,文试成绩按名次排,魏祈宁的名字果然在前列,当即欢天喜地回来报信。
魏祈安冲她拱手一揖,祝她拔得头筹。
魏襄虽还对她颇有微词,但到底也是担心的,立在门口将她送出门,僵着脸想了想,说了句:“别丢我魏家的脸。”
考试当日,魏祈宁换上宋嬷嬷特意缝制的曳撒和厚底长靴,发上束网巾,干净利落的骑着奔云往考场去。
魏襄虽还对她颇有微词,但到底也是担心的,立在门口送她,僵着脸说了句:“别丢我魏家的脸。”
武科没有夹带一说,检查得比文举松懈许多,只核实身份,简单查看装束,便放进考场。
考场在城北的校场中,里头侯考的考生不过六七十人,国子监的三个同窗,竟全都被筛下去了。
魏祈宁想起那日考场上,考武举者还有近二百人,一场文试便筛去这样多。朝廷有规定,北直隶文举录五十人,武举对半,录取二十五人,如此看来,今日应考者,三人中便有一人能中举。
这样一算,她安心了不少,认真在场边做热身活动。
第一日考弓马与刀剑。
弓马分立射和骑射,立射用三十斤的桦皮弓,骑射则是二十斤,对魏祈宁来说不算吃力。今日天晴好,无风无雨,一轮下来,魏祈宁立射全中红心,骑射则十发八中,另有一发脱靶,一发未中红心。
她留心看了旁人的成绩,有不少因紧张而出了失误,懊恼不已,也有不少与她成绩相差无几,甚至还有两三个骑射全中的。
至于刀剑,两人一组,以钝剑比试。对手是个孔武有力,面容狰狞的剽悍男子,魏祈宁一开始便想好要出奇制胜,发挥自己灵活敏捷的特长。那汉子力量虽大,也讲究剑法,却因身形庞大,行动总慢魏祈宁一步。
起初,她专注闪躲,不被壮汉劈到,连连后退,看得旁边的考官以为她必输无疑,谁知最终被她寻到空处,以剑抵住颈侧,气得那大汉当场大叫。
第二日考营阵与火器。
营阵由考官出题,考生在盘上摆出阵型,由誊录官誊写,交给阅卷官审阅。考的几个阵型都算常见的,只要平日熟读兵书,应当都能答出来。
下午的火器主试手铳使用。魏祈宁张目四顾,见多数考生果然都没露出惊诧的表情,使起手铳虽还生疏,当能瞧出都是见识过的。只是有几个因□□剂量掌握不好,炸了膛,险些伤到人。
她心中庆幸,还好有郑怀文的帮助,让她掌握了基本要领。火器准度难以掌握,魏祈宁射出十弹,只有四弹没脱靶,就是这样的成绩,在考生中也算中上。
好不容易熬到最后一日,还需考兵法和天文地理。
这一场虽归在武试中,形式却还是文试的答卷。兵法有填空题,也有实例分析,须引《武经七书》作答,天文地理也是如此。
魏祈宁通读过《武经七书》不少遍,但还未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幸而武举不像文举一般须抠字眼,不能背错圣人之言,只需词意通达,见地独到,便能脱颖而出。
连续三日轮轴转,魏祈宁已是疲惫不堪,考完回府,倒头便睡,也不忙着去赴宴。
东院里,郑氏有了国子监先生的话,早已得意起来,不但将举人穿的青袍准备好了,更是日日张罗着放榜后,便要做宴席,邀魏祈安的同窗和国子监的先生们来吃席。
宋嬷嬷替魏祈宁着急,问了她好几回考得如何,她都只答尚可,还须等几日后放榜,惹得宋嬷嬷和腊梅惴惴不安,生怕她落榜,而魏祈安却荣登榜首,更怕郑氏从此更加高高在上,将他们西院踩在脚下。
魏祈宁倒不大担心,她反复考量过许多遍,确认自己的表现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落榜,这几日等待,便安心在家休整。
52书库推荐浏览: 山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