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喜平好不容易止了咳,本来想要给大嫂解释一下,可话到嘴边,她又咽了回去。
这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特别是对男女关系。
男女之间,如果是在处对象,稍微亲密点还有人会说闲话,要是她跟大嫂说她跟韩卫东没有在处对象,那她绝对会被扣上一顶“不正经”的大帽子。
从余仙镇到怀丰县,要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夏喜平可不想这两个小时都被人指指戳戳的。
所以她只是冲着大嫂笑了笑,并没有去解释。
韩卫东见夏喜平没有跟大嫂解释,心花怒放,顿时觉得离着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车上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
不光人多,鸡鸭也多了起来。
坐车去县城的,有不少是走亲访友的,农村人串亲戚,大都是拎只鸡或鸭,上了车,把鸡或鸭随随便便的往汽车过道上一扔。
反正翅膀和脚都栓了起来,也不怕它们跑。
跑是不会跑了,可它们会叫啊,鸡叫还好一些,勉强能接受,鸭子叫却特别吵人,嘎嘎嘎的,听得人恨不得把它们的嘴巴给绑起来。
不光叫,还拉屎,不一会儿功夫,车厢里就弥漫起一股家禽粪便特有的臭味。
再加上大人响亮的说话声,小孩的哭闹声,整个车厢里吵得跟一锅沸腾的粥似的。
韩卫东有些后悔,早知这样,就不该让张鹏飞把车开走,要是他开车带夏喜平去县城,夏喜平就不用受这种罪了。
不过夏喜平倒没觉得有多难受,相反,她还觉得挺亲切的。
因为她是在农村长大的,以前她从家里坐车去城里,车上就是这么一幅情景。
6点钟,汽车准时发车向怀丰县开去。
从余仙镇通往怀丰县城的路况很不好,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没修了,坑坑凹凹的,颠簸的很。
而且也许是好长时间没下雨的缘故,路上的灰尘特别大,汽车一过,扬起阵阵尘土,连后面的路都看不见了。
路两边都是小麦地,麦子快要成熟了,本来应该是金灿灿的一片,可被尘土这么一盖,从车窗里看过去,到处都是灰蒙蒙的。
两个小时后,夏喜平和韩卫东就站在了怀丰县城的大街上了。
怀丰县虽说比不上后世的一些热闹繁华的县市,可比余仙镇强多了,街道宽敞整洁,楼房虽然都不高,可也是一座挨着一座,更重要的是,夏喜平在大街上看到了不少做生意的人。
现在余仙镇上做生意的人,生怕政策有变,好多人还都是偷偷摸摸的,可县城的人就大胆多了,有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也有在路边摆个小摊子大声吆喝的,夏喜平还看到了私营店铺。
而且人们的穿衣打扮,明显比余仙镇要鲜亮。
现在的余仙镇,人们尤其是女性穿衣裳,颜色的选择上,基本上还是灰蓝两色。
就是夏天,也多是选择素净的浅颜色,象那种特别鲜亮的颜色,基本上没人穿。
不是不喜欢,而是不敢穿,也没那个经济条件穿,要知道,以前整个国家都穷,人们买服装,布料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买衣裳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这些颜色,就非常满足这些条件,所以那时候全国通行的是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甚至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
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有个别人有经济能力穿衣打扮,也没人敢做出头鸟,要不然,很可能就会被扣上一顶“不正经”的大帽子。
思想被禁锢,行为上也就趋于保守,再加上接受新事物慢,所以现在余仙镇的大街上,人们的穿衣打扮,还是跟以前一样,用“人人一身蓝”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可是县城的大街上,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已经有人敢穿着鲜亮的衣裳招摇而过,也没人在她们身后指指戳戳。
看来县城就是县城,人们的思想更开明些,接受新政策也快。
韩卫东本来想带夏喜平先去吃些东西,然后在县城再逛一逛。
可夏喜平一心想着布料的事,韩卫东只好直接带她去了东风纺织厂,找到了供销科科长华志坚。
第七十一章 巴不得没有这个电灯泡
夏喜平求人办事,从来都没有空过手,所以去找华志坚的时候,夏喜平想去县百货大楼买条烟,可韩卫东说什么都不让她买,夏喜平只好作罢。
因为韩卫东已经事先跟华志坚打过了招呼,所以华志坚把夏喜平和韩卫东带到会议室后,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叫人把布料样品拿给了夏喜平。
看到这些布料样品,夏喜平顿时眼睛一亮,因为这些样品中,有几样的颜色非常鲜亮,有大红,鹅黄,橙色,天蓝。。。。
夏喜平想要的就是这些颜色。
改革开放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埋了几十年的爱美之心,也必定会在服饰上得以释放,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服装的颜色选择上,余仙镇再闭塞,很快也会被这波风潮波及到,而她,想做这波风潮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东风纺织厂是怀丰县最大的纺织厂,华志坚又是东风的供销科科长,在国营厂里,供销科科长可是仅次于厂长的二号人物,夏喜平这么一个小裁缝,他肯定是看不到眼里,要不是看在韩卫东的面子上,他压根儿就不会搭理夏喜平。
52书库推荐浏览: 青苔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