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余得许多情_锦绣灰【完结】(189)

阅读记录

  霍锦宁和阿绣来到谢家时,谢玄康还未回来。

  王渝无奈道:“刚刚打过电话, 正在往回走, 我就知道他一准是忙得忘记了我嘱咐他今晚早些回来的事。”

  阿绣笑道:“谢大哥不是刚从蓟县考察回来?难道不好好休整一番,又在忙什么?”

  “故宫文渊阁的樑柱下沉,故宫博物院希望营造学会制定一个计划, 进行修复工作,这一段时间他都在忙这件事。”

  营造学会是数年前由詹子民先生成立,从事古代建筑研究的学会,谢玄康与王渝都是其中成员。

  学会的办公点在天/安门内的旧朝房,谢玄康夫妇的居所在清华园里,坐黄包车回家也要一个多钟头,谢玄康是骑自行车回来的,夏日炎炎,满头大汗。

  四人许久未聚齐,王渝和阿绣下厨共同做了一桌子拿手好菜。众人边吃边聊,欢笑连连。

  从来不喝酒的谢玄康罕见了拿出了家中一瓶珍藏的白兰地,给自己和霍锦宁都满上了一杯。

  “锦宁,这一杯我要敬你,感谢你对营造学会的鼎力支持。”

  营造学会没有政府拨款,一切全靠参与的学者专家自费与社会募捐支持,条件极其艰苦。而国内的传统建筑遍布神州,若谈走访考察,修复保护,所需要的经费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几年来霍锦宁一直对营造学会提供资金帮助,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

  谢玄康不禁想起昔日在京城小酒馆里,他们几人的谈话,感叹霍锦宁果然一直都是最清醒的那个。

  “过去你有些所作所为我是不赞同的,总觉得急功近利,如今看来,锦宁,你是对的。”

  霍锦宁笑了笑:“我是商人,自然只能走为商之路,谢大哥,你也为国殚精竭力,为建筑事业奔波辛劳,我们不过殊途同归。”

  “当初我们许下的豪情壮志,言犹在耳,可世事无常,如今转眼山河就又起了烽烟。”

  谢玄康回国之初,曾受东北大学校长的极力邀请,原本考虑过北上教书。即便最终放弃,也一直都把考察沈阳故宫放在计划之内。可此时此刻,想起如今被日军侵占的东大校园,想起流浪关内失学学生,想起毁于一旦的东大图书馆,谢玄康放下酒杯,幽幽一叹:

  “战争,总是突如其来,没有和平,一切学术与商贸都是空中楼阁。”

  一桌四人,片刻沉默。

  王渝不禁问霍锦宁:“锦宁,我叔父可从东北回来了?”

  “已平安回到南京。”霍锦宁颔首:“但调查报告书还没有完成。”

  他顿了顿,在桌下轻轻的握住了阿绣紧攥成拳的手,继续道:

  “目前看来,情形不容乐观。”

  柳条湖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在今年初扶持前朝逊帝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国联行政院成立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日本发动侵略缘由以及满洲问题,王维国等几位外交官任国联调查团中方代表,随团前往东北。

  但操控调查团的是西方列强,背后利益错综复杂。经过重重教训后,中国已经不再对英美大国抱有幻想,从国际手段解决日本侵略问题,希望微乎其微。

  连中央政府都忙于内战,尚且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又如何能寄希望于外人?

  .

  从谢家告辞以后,霍锦宁和阿绣在清华园内散步,不知不觉来到荷塘月色亭。

  夜色深深,月光洒落一池清辉,正值盛夏,满塘荷花莲叶,无穷无尽。

  两人坐在池边,轻声聊着天。

  其实自九一八以后,整个华北都笼罩在日军阴影中,北平的氛围,学校的氛围,委实不太愉快。但阿绣尽可能拣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来讲,比如食堂里新开张的奶油西点铺子,比如每天早晨响应强身报国的号召去圆明园跑步,比如去旁听其他学院的课程被老师识破委婉的请了出去...

  不过都是些细枝末节的琐碎,可他听得不厌其烦。

  其实两个人能这样静静相拥坐在一起,已经很好了。

  她想起什么,不禁抿嘴笑了起来:“昨天啊,我听她们说了一句顺口溜,说是近来北平城里女学生的择偶标准。”

  “什么?”

  “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

  霍锦宁想了想,“当初家中请西席就曾在京师大学堂执教,看来我也算半个北大生。”

  阿绣哭笑不得,这人正当风华茂年,她还怕他嫌自己是小丫头片子,他却嫌自己老?

  仲夏夜悠长,两个人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被檐下一盏昏暗的电灯勉强照亮着。阿绣细皮嫩肉的身上,一不小心就被蚊虫咬了几个红包,痒痒的,她忍不住伸手去抓,被霍锦宁阻止了。

  “抓破了会更痒,回去擦点药吧。”

  他碰了碰她手臂上红肿的地方,有些责怪自己的疏忽,“很晚了,我送你回去。”

  阿绣顿了顿,小声道:“可不可以,陪我再坐一会儿?”

  不只是因为聚少离多,相思苦短,还是因为他若在身边,她能多一份支撑的力量。

  霍锦宁伸臂揽住她纤弱的肩膀,低声道:

  “有些事情,与你无关,不必放在心上。”

52书库推荐浏览: 锦绣灰 年代文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