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余得许多情_锦绣灰【完结】(214)

阅读记录

  “对了,倘若日后你和阿绣有了孩子,莫叫我姑姑,就认我做个干妈吧。”

  .

  重庆,这一座川渝之地的雾都,不负山城之名,放眼望去,街道房舍仿佛依山而建,层层叠得,错落有致。久居平原丘陵的萧瑜,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着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建筑,这样的景色。

  不同于外人所想的巴蜀不毛之地,凄苦闭塞,这座城市散发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勃勃生机。农民赶着鸡鸭挑着猪仔进城,豪绅富贾坐着名牌汽车来往,绅士淑女穿着洋装漫步街头,到处都在修路,到处都在盖房,古老传统还没被彻底推翻,新新风潮已是如影随形。一切处在变革的边缘,却仍然闲适慵懒,不紧不慢。

  两人漫步在朝天门码头江畔,傍晚时分,正是轮渡进港,游船归来,万家渔火,袅袅炊烟。

  萧瑜笑道:“不知如今这份热火朝天的繁荣,有霍二爷多少助力?”

  自耀中公司在四川设立之初,不仅仅是航运事业,霍锦宁在这里修铁路,疏运河,开煤矿,建工厂,辟公园,还在城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可霍锦宁却在这几年里,做到了常人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完不成的事业。不眠不休,殚精竭力,争着抢着和时间赛跑一样。

  “有时我恍然觉得,你越发的像原先的霍老爷子了。可是当初朝廷危如累卵,他不得不倾尽全力扶大厦之倾颓,而你又是在着急什么?”

  朝天门乃重庆门户,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

  霍锦宁望着远处辽阔的江面,目光幽深:

  “瑜儿,你相不相信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萧瑜一顿,沉重的点了点头。

  这是甲午战争之后,他们从小听到大的预言。而今日军盘踞东北,侵占华北,战争的阴影越来越强烈地笼罩着中国大地,一切都在向那个不可逆转的预言前进着。

  “日本去年工业总产值约六十亿美元,能够独立的制造飞机,大炮,汽车,坦克,甚至拥有航空母舰,而我们有什么呢?一旦正式开战,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唯有一条,以空间换时间。”

  用我们的山川险阻,来对抗他们的船舰利炮,用我们的人山人海,来对抗他们的精兵利器,最大限度的拖延时间,最大限度的拉长战线,用我泱泱中华广袤大地,来将那个狼子野心的蕞尔小国生生耗死。

  这将是一个无比惨痛,无比悲壮的过程,却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走的唯一出路。

  萧瑜眼前仿佛已经浮现了那烽火遍地,那焦土成灰的未来,不禁下意识闭上了眼。

  耳边只听霍锦宁继续道:

  “北平自身难保,南京无险可守,都不能长远,而川渝江山险固,物资丰富,民风彪悍,足可以作为后方与敌一战。去年,委员长督军至此,对巴蜀进行了全面考察,已经初步决定,一旦中日全面开战,四川将会是最后的复兴根据地。”

  故而,国府开始着手整编川军,渗透中央势力,发展经济实业,进行了一系列基本建设的布局准备。

  “那一天,真的会来吗?”

  “我不知道。”霍锦宁摇头,“但我必须时刻做好准备。”

  此时此刻能够争分夺秒多做一分,日后这里作为战争大后方,他们的胜算就能多一分。

  ——是土也,我衣于是,我食于是,我居于是,我祖宗之坟墓在焉,妻子之田园在焉,苟欲夺此土者,则是夺我生也,则牺牲其生命与之战焉!

  “珏儿,大抵也是怀揣着这般心情去的中央航校吧。”

  萧瑜缓缓睁眼,看着眼前江水滚滚,耳边浪声涛涛,她轻声道:“可我只希望,那一天来的晚一点。”

  作者有话要说:  1.耀中公司的原型是卢作孚所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

  2.霍二少所说的算是比较粗浅的“抗日持久战”理论,蒋百里在《国防论》里面有提及,真正完整深刻的理论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的演讲稿《论持久战》

  3.文中那段话也是出自蒋百里,这人之前我介绍过

  4. 留言前五送红包(留言为十五字以上有效正面留言,无效恶意留言顺延),请大家积极评论留言~

  第103章

  萧瑜在四川一留数周, 待秋意渐染,绿叶微黄之时, 她同霍锦宁一起返回了沪上, 只因霍成宣的病情实在是拖不下去了。

  这几年霍家家业愈发铺张,于纱业矿业农业多个领域, 和萧家联手,收购并购,大肆垄断。霍锦宁等如是避入蜀地, 甩手不管,偌大个家业就凭霍成宣一人掌握。

  就如同西方神话里的巨龙,搜集了滔天财富,统统收进山洞中,巨龙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 看着金山银山, 即便分文不用, 也能露出志满意得的笑。

  老爷子不抽大烟,不玩吗啡,唯有色这一字是不节制了些, 去年还纳了个不知几十几房的姨太太。外间都盛传,霍老板老当益壮, 夜夜新郎, 一枝梨花压海棠。

  自去年年末起,霍成宣已是几次病重入院,今年八月再次复发旧疾, 一拖二拖,身子现在委实是拖不下去了。

  霍家家大业大,亲眷众多,可这些年来,霍成宣以外,说了算的终究还是霍锦宁,人人都等着盼着二爷这个主心骨回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锦绣灰 年代文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