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爱春娇(种田)_陈云深【完结】(2)

阅读记录

  [古装迷情] 《蜜爱春娇(种田)》作者:陈云深【完结】

  文案:

  妩媚小村姑秦春娇被爹娘送到城里大户人家做通房,通房没当成又被卖了出来。

  买她回去的人,是当初和她私定终身的竹马君!

  落入被她渣过的竹马哥手中她已经任凭处置了,谁知道回到村里日子过得如蜜里调油,只是这被男人宠的滋味儿好像也不大好受?

  这个霸道男人宠她上瘾,在村里还不够,还把她宠进了王府,宠成了王妃。

  娇媚体软厨艺满点的小村姑VS霸道冰山竹马哥

  食用指南:田园生活 蜜里调油 青梅竹马 升级致富 京城风云

  内容标签: 天作之合 青梅竹马 甜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秦春娇,易峋 ┃ 配角: ┃ 其它:

  作品简评:vip强推奖章

  本文讲述了一个乡村少女被迫为奴,后通过自己努力,扭转命运的故事。秦春娇因生父欠下巨额赌债,被迫卖入相府,后又被青梅竹马的恋人买回。她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毅力,消除了和恋人的误会,踏实的劳动致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本文彰显了我国传统女性温柔、善良、勤劳且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与魅力。

  文笔诙谐幽默,叙事生动,构思巧妙,由小见大。以乡村市井为舞台,描绘了百态人生,群像生涯。人物形象饱满,跃然纸上。情节构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语言朴实,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女主角秦春娇和其他女性角色的人生际遇为着笔点,讨论了女性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因果关系。意味悠长,引人深思。

  第1章

  周朝建业十二年正月十六,京都大兴。

  昨夜四更时分,天上降了几点雪珠,混着十五夜里的爆竹碎屑,被人弃置的残破灯笼,泥渍在地下。才出了年,年味尚未散尽,湿冷的空气里依旧弥漫着火药的气味。街道两旁的店铺已陆续开业,鞭炮声响在街上、巷子里、胡同中此起彼伏。窝了一个年节的人,也都纷纷出来,踏上了各自生计的路途。

  城东集市,才清晨时候,便早已人声鼎沸。

  此处是京城里最大的人市集子,京城乃至城郊村落里,那些卖力气的脚夫、卖手艺的匠人,都汇集在此处。各人在街上寻一个地方蹲了,面前竖一块牌子,又或插根稻草,便等着雇主上门。

  京中那些家中需得雇人的人家,也都往这儿来寻觅。故此,这东市一年到头,除却农忙时节,都是热闹非凡。

  杨柳斜街弄堂里,一中年妇人开了茶棚的门,将盆隔夜的洗脚水泼了出去。

  门边正坐着一个挎着篮子卖干胡桃的小贩,被这盆水惊的跳了起来,实则身上没淋多少,却也揪着那妇人吵嚷,硬要她赔偿。

  那妇人平日里是个最泼辣不饶人的性子,今日却因心情甚好,竟没和这贩子计较,随意给了几个钱,便打发了他去。她自家转身回到屋中,张罗着开业。

  这妇人姓陶,是个积年的寡妇,街上人都称她作陶嫂子。

  自打她三十那年,先夫亡故,她便在这弄堂里开了间茶棚子,明面上卖些茶水点心,底下也做些拉纤说媒,买卖使女的勾当。

  陶婆子将门大开了,扭身向屋里人扬声说道:“今儿可是开年头一天,且瞧瞧你们运气好坏!有好人家来将你们挑去,你们也就出了火坑,过好日子去来!”

  屋里炕上挤着三五个姑娘,小些的大约十二三岁,大的也有十□□了,被外头灌进来的穿堂风吹的一齐缩了缩脖子。

  中有一个小姑娘,听了陶婆子的话,不以为然的小声嘟囔:“什么好日子,无过只是想从我们身上多榨几两银子罢了。芸香姐姐可是从相府里出来的,不一样到了这儿?”

  芸香独个儿坐在角落里,双膝并拢,一双葱白的柔荑就放在膝上,安静柔顺。她身上一袭半旧的湖绿色比甲,下头是条挑线裙子,皆是相府里穿出来的家常旧衣,隐隐绰绰的显露着底下青春曼妙的身段。

  她的脸是特意妆点过的,擦了一脸的白粉,以至于有些看不出底下的肤色,但那描的细弯弯的翠眉,倒是透着灵动秀气。一双杏仁眼圆润的可爱,黑白分明的眸子,眼角却又微微上挑,带着一股子天然的媚意。红润饱满的菱唇,姣好的唇形,让整张脸都娇艳起来。

  她在屋中坐着,让这黑漆漆的屋子都仿佛光亮了许多。

  陶婆子走到芸香面前,仔细打量了一番,嘴角泛出一丝满意的笑意。不愧是相府内宅打发出来的,真真是极出色的人才。她儿子今年要说亲,偌大一笔银子,就要从这妮子身上出来了。横竖相府的大夫人说了,只要把这不知高低、痴心妄想的狐媚子撵出去,随自己将她卖到何处,连身价银子也是一并赏了的。

  陶婆子想到此处,身上一阵松快,回身将那几个适才议论的姑娘打了几下。那几个女子怪叫起来,屋中倒热闹了几分。

  芸香安静的看着这一幕,走到如今这一步她已然认命了。孰是孰非,谁的谋算,都不重要了。老太太、大夫人、王姨娘、大少爷的脸在眼前一晃而过,又归于寂灭。她低着头,望着墙角正结网的蜘蛛出神。

  日头升起,已陆续有人来陶婆子屋中相看物色。

  先来的是个三十来岁的妇人,穿金戴银,瞧着便是好人家的出身,身后还跟了个小丫鬟。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云深 爽文 天作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