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之名门嫡妃_凌七七【完结】(1255)

阅读记录

  所以下官选择隐瞒。这件事太大了,远远不是下官一个人可以解决的,更不是下官可以掺和的。等到下官进了京城,下官是想将事情禀报给皇上,但是这件事关系到燕王,下官犹豫了。燕王是谁,谁不知道燕王老实忠厚,皇上会相信燕王能干出这种事吗?

  挑拨皇上和燕王的父子关系,下官怕就是有十条命,怕是也不够死的。太孙殿下觉得这话可对。”

  “说白了,你怕死,你怕你的家人出事。何必说得这般冠冕堂皇。不过这也的确是不能怪你,谁不怕死,谁不怕出事呢。明哲保身,做官第一件要学会的事情。”

  “太孙殿下呢,您是否相信燕王会做出这种事。”卫迅昌问道。

  “信。”祁云想都不想地说道,“不是信你卫迅昌,而是信燕王会做出这种事。燕王为什么不能做出这种事,同样是皇子皇孙,为何有人生来就高人一等,有人就只能永远低人一等。赵王不服气,所以时时想着蹦跶,燕王为何不能做些什么?本太孙最近的确开始怀疑燕王了。

  燕王似乎和那位江阁老——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有些不对头。还有那祥瑞双穗禾苗,不巧,本太孙恰好知道了那双穗禾苗不是从燕王的封地发现的,而是从安王的封地发现的。安王封地的祥瑞居然跑到了燕王封地,还由着燕王奉上,这就有些不对了不是吗?

  燕王是个有野心的。这一点,本太孙已经确定了,只是燕王到底都做了什么,本太孙无法确定罢了。现在有了你这个账本,本太孙好像明白了。”

  生在皇家,野心,对权力的渴望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无法阻拦。

  “本殿比较好奇的是那位江阁老。江阁老和燕王之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关系,本殿更相信他们合作了许久。是燕王主动找上江利仁的,还是江利仁主动找上燕王的。这倒是令本太孙好奇了。算了,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重要。”

  “应该是江阁老主动找上燕王的。”卫迅昌淡淡道。

  祁云挑眉,“哦?你怎么知道的?”

  “辛周曾经给我写过一封信,上面写了江阁老还在外为官时,他是如何帮燕王笼络官员,暗暗埋下人手。江阁老好像跟燕王的母妃丽妃——”

  “卫大人慎言。”祁云淡淡警告道。

  说燕王有野心,祁云可以相信。说江利仁是燕王的人,帮忙燕王筹划,祁云也可以相信。但是说江利仁和燕王的生母丽妃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祁云就无法接受了。这不是说丽妃给章平帝戴了一顶结结实实的绿帽子嘛!是男人就没法子接受绿帽子!祁云也无法接受自己最敬爱的皇祖父被人戴了绿帽子!

  卫迅昌自然知道他这话十分不妥,但是卫迅昌还是坚持要说,“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辛周写给臣的一封信上曾经说过江阁老在外为官时,曾经花重金买了一套玉石雕刻成的梅花盆景。那梅花盆景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原以为江阁老是买来自己欣赏把玩的,谁知道江阁老却送进宫献给了丽妃。”

  “讨燕王母妃的欢心,这不算什么。”祁云淡淡道。

  “辛周还说,丽妃娘娘最喜欢的就是梅花,而江阁老的夫人最讨厌的就是梅花。不止如此,江阁老每年都会许多功夫和金钱去搜集有关梅花的好物件,然后通通送进宫给丽妃娘娘。辛周说江阁老就是对燕王也没有如此上心过。”

  祁云心里一咯噔,别说卫迅昌了,就连他心里也产生了江利仁是不是真的对丽妃有什么的想法了。这已经不是巴结讨好主子能形容了,这可以用非常上心来形容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如此上心,这代表什么,祁云似乎是明白的,也是懂得。

  这一出一出的,真是够乱的。

  祁云按捺下心头纷杂的想法,淡淡扫了眼卫迅昌,“卫大人将这个交给本殿,还告诉本殿这么多的消息,卫大人是想做什么?替你的女儿赎罪,让本殿放过你女儿一马?”

  “太孙殿下错了,这东西放在下官手里,下官一直想要将他交出去。河南河堤崩溃,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良田顷毁。这些下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是下官是个胆小鬼,下官什么都不敢做。下官在做事前,可以不顾自己,但是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妻儿。所以下官退缩了。

  下官自从来到京城,就想找个人将这些东西交给他。下官曾经想将这东西交给太子,只是太子——后来下官将目光放到了皇太孙的身上。最后皇太孙并没有让下官失望,哪怕因为张小姐的事情,皇太孙对下官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但是在公事正事上,皇太孙从未有丝毫的以权谋私,打击下官。下官知道皇太孙是个干实事的人,这账本交给皇太孙是最好的。

  其实下官早就做好了将东西交给皇太孙,然后下官辞官的准备。这一次茵茵出事,下官借着这个机会将东西交给皇太孙,不是想为女儿赎罪,求皇太孙饶恕。只是想将东西交给皇太孙而已,仅此而已。至于其他的,下官不曾想过。

  下官的女儿做错了事情,该如何罚,皇太孙就如何罚,下官不会说一句话。”

  “说的很好听,本太孙听着卫大人你的话,说实话都差一点感动了。听清楚一点,是差一点!本太孙还没感动呢。卫大人你将本太孙想的太好了,本太孙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本太孙真的不是什么善良大度的人,在公事上没为难你,只是有皇祖父盯着。

52书库推荐浏览: 凌七七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