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之名门嫡妃_凌七七【完结】(1391)

阅读记录

  祁云好奇道,“不知本殿需要给公主什么承诺。”

  “两国既要修好,本公主觉得除了联姻外,就是拥有一个拥有两国血脉的继承人,这才是最好的法子。因此本公主提议,若是将来本公主成为楼兰女王,本公主会再次来到天启,想要和皇太孙当一夜夫妻。”

  “咳咳——咳咳咳——”祁云被呛到了,完全是被娜宁公主的大胆给吓到了,这西域女人都如此豪放吗?居然能面不改色地对一个男人说借种的事?别听娜宁公主的话说的多么多么的好听,但是直白地翻译一下,就是一句话,祁云,我要找你借种!

  西域的女人果然是太过胆大,这一点,祁云是有些佩服的。

  “公主说笑了。本殿方才说过了,本殿的身心都只会属于本殿的妻子,其她女人那还是算了吧。本殿实在是无福消受,公主你也是如此。”

  祁云的拒绝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

  娜宁公主皱着眉头,隐隐有些不悦道,“本公主并非强人所难!天底下的男人哪里有不偷腥的。本公主愿意献身于皇太孙,这是希望两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巩固,将来你我的孩子能够继承楼兰,这不是很好吗?太孙是担心本公主会纠缠你吗?如果是,那么太孙殿下真是想的太多了。

  那时候本公主已经是女王,绝对不会甘心留在天启当皇太孙你的一个妾。所以皇太孙不必有那么多的顾虑。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白送上门的大美人,皇太孙你难道是要拒绝不成?太孙你可不要后悔啊,你得——”

  “本太孙就只能后悔了,公主殿下请见谅啊。这样的话,希望公主不要再说了。”祁云打断娜宁公主的话,琥珀色的眸子直视着娜宁公主,那双眼里透出的是不容质疑的任真。

  娜宁公主心里清楚,祁云这就是在警告她了。

  娜宁公主嗤笑道,“世上原来还真的有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就连送上门来的大美人都不愿意要。本公主以前一直当这话是糊弄小孩子的,倒是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亲眼见到。好,既然皇太孙拒绝,那么本公主也不多说什么了。这一切,还要看本公主将来能不能成为楼兰的女王,现在说什么都是太早了。”

  祁云和娜宁公主两人之间的协议在这一刻算是悄然定下了。

  等到奎木和娜宁公主离开天启,启程回楼兰时。娜宁公主仍然阴沉着脸,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时不时发脾气,看向奎木的眼神更是难掩恨意。

  娜宁公主一半是真情流露,一半就是在做戏了。在知道奎木居然是害死她王兄的真凶,娜宁公主就恨不得手里拿着一把尖刀,狠狠戳进奎木的心脏,然后将刀子拔出来,再插进去,再拔出来,再插进去......最好将奎木身上每一处地方都插透,让他生不如死,让他痛苦死去!

  但是娜宁公主现在必须得忍!怎么能不忍呢!现在使者团里的大多都是奎木的人,她势单力孤,万一奎木对她起了杀心,她的命能不能保住这还不一定呢!

  如果奎木知道娜宁公主已经知晓奎狼死亡的真相,那么娜宁公主是绝对别想活着回到楼兰的。所以娜宁公主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每天仍然像是一个赌气的孩子,看什么都不顺眼。

  这样的娜宁公主倒是让奎木很放心,因为这样的娜宁公主才是正常的。

  娜宁察觉出奎木的放松和不屑一顾,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是面上是一点都不敢放松,在没回到楼兰前,娜宁公主都不会放松!或者说在决定争夺王位起,娜宁公主就不会再有放松的机会了。因为一旦放松,等待她的很有可能是万劫不复!

  等到奎木和娜宁公主正式离开后,章平帝也知道了祁云做的事情,他深深看了眼祁云,“好竹出歹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云儿你真的是走一步看三步,不,不止是三步,你可以说是多看了十步。”

  “皇祖父谬赞,孙儿愧不敢当。”祁云荣辱不惊道。

  “你就是如此出色,朕夸夸你怎么了,你反倒是谦虚上了。这倒是有些不像你啊。你父王没出息了一辈子,他最大的用处还有贡献就是生了你这么好的儿子。”

  章平帝想着,忍不住在心里感慨,他总共有四个儿子,可是这四个儿子全都不成器。

  太子就是个草包,不说他了。赵王比太子还不如,明明是个草包,还成天地上蹿下跳,没有个安静的时候。好在,现在赵王变了很多,人也总算是成熟了。

  燕王——章平帝最不想提的人就是燕王了。虎毒不食子,亲自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是什么滋味儿,章平帝几乎不愿意去回忆。可是那个儿子也是最让他失望难受的一个。

  再说安王,章平帝不否认四个儿子里,安王算是比较有才干的,但是距离他心中的标准还是差了不少。那时候没有能够选择的人,所以章平帝是真的将希望都寄托在安王身上。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安王会是下一任帝王。可是意外偏偏就来的那么快那么的猝不及防。祁云就是那最大的意外。

  祁云才是最适合当他继承人的,这一点,章平帝如今很确定。天启的江山只有交到祁云的手里才有可能再次兴盛,成为泱泱大国,威震四方。

  有这么一个继承人,章平帝也没什么遗憾了。但是章平帝的心里还是有些难受。因为祁云也不会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帝王。作为帝王,怎能如此专情。

52书库推荐浏览: 凌七七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