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之名门嫡妃_凌七七【完结】(1462)

阅读记录

  “不想笑就别笑,你这样子,哀家不喜欢。生死天注定,半点不由人。大限到了,谁都拦不住的。其实早在哀家病时,哀家每晚多都开始做梦,你知道哀家都梦到什么了吗?

  哀家梦到了你的父皇,他瞪着眼,指着哀家,他恨哀家设计陷害了他最爱的女人和儿子。还有邹贵妃,成王......还有很多很多被哀家害过的人。哀家以前从未梦到过这些,人老了,要死了,什么鬼魅魍魉都出来了。”

  寿阳长公主一惊,面上却若无其事,“母后,分明是您想的太多了。父皇都去世多少年了,邹贵妃还有成王也早就是死的不能再死了,什么鬼魅,我是一点都不信的。母后,您别自己吓唬自己,您这样让我心疼。”

  太后笑了笑,“哀家没说害怕。他们活着的时候,哀家都不害怕,你以为他们死了,哀家就会怕他们了不成?哀家有什么好怕的。你那父皇,就是个没良心的,一心宠着邹贵妃还有成王,甚至还想废了你皇兄。他又不是哀家弄死的,他是自己活该,活活被气死的!要恨就恨他自己去吧!

  还有邹贵妃和成王,你们小时候吃了他们多少亏,这些母后全都一笔一笔地记着,母后是不会忘记的。母后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哀家不后悔。”

  “母后您这样想就对了,您没做错什么,您不需要害怕。”

  太后闭着眼摇了摇头,“寿阳你错了,哀家不是害怕。哀家是知道自己的大限是真的要到了。不过哀家就是要死,也不会现在死的,哀家一定要等到你皇兄回来才行。你皇兄一定会平安回来的,哀家一定要见到他最后一面。你皇兄也一定想见哀家最后一面,这些哀家都知道。哀家不忍自己失望,也不想你皇兄失望。”

  乔伊灵在殿外,听着太后的心,不能不说,心里是有些感慨的。太后能当上太后,一路上是杀过不少人,但是别提,太后这人吧——是个很复杂的人,心狠手辣是有的,但对着的都是敌人,一腔柔情全都给了自己的一对儿女。这样的人,真是不知叫人该如何评价的好。

  “这时候,太孙妃该过来了吧。翠兰,你去看看,太孙妃有没有过来。”

  乔伊灵正了正神色,退出殿外,让宫女去禀报。

  太后见到乔伊灵,对着寿阳长公主挥了挥手,“寿阳你先回去吧。哀家有些话想跟太孙妃说说。”

  寿阳长公主也没问太后要跟乔伊灵说什么,只是替太后掖了掖被角,柔声道,“母后,您别太来劳累了。”

  “说几句话而已,能有什么劳累的。”

  ------题外话------

  正式进入大结局了,没有收藏新文《侯门嫡女,相公宠上瘾》的宝贝儿们,去收藏一个吧!爱你们!(づ ̄ 3 ̄)づ

  第767章 大结局二 新文求收!

  寿阳长公主离开后,太后那双浑浊的眸子紧紧盯着乔伊灵。

  太后对乔伊灵的印象不深,不是说记不住这个人,也不是说乔伊灵这个人不值得她留有多大的印象。主要是太后根本没怎么见过乔伊灵荣。满打满算,加起来都不会超过三十次,这还是算上了这段日子乔伊灵代替祁云来给太后侍疾。

  不过太后对乔伊灵的印象又能说深刻,主要是经常能从章平帝的嘴里听到乔伊灵的名字,这也就让太后对乔伊灵上了一点心。尤其是祁云在章平帝面前说出一生一世一双人,太后对乔伊灵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太后难得仔细打量着乔伊灵,她活了大半辈子,而且这一生大多时候都是耗在皇宫。在皇宫,最不少的就是美人了,太后年轻时也是一等一的大美人,看看现在的寿阳长公主就能知道了。太后的美貌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哪怕见过那么多的美人,太后在见到乔伊灵时,还是忍不住惊叹了一句,世间竟有这样的美人。先帝当年最爱的邹贵妃,跟眼前的乔伊灵一比,也落了下乘,不是说乔伊灵的容貌比邹贵妃美,而是邹贵妃的美更多是媚俗妖艳,太过下乘。不比眼前的乔伊灵清丽脱俗,让人见之忘俗。

  太后不说话,乔伊灵自然也没什么话要说,只是静静站着,任由太后打量。好一会儿,太后才淡淡移开视线,抬手拍了拍床沿,“你坐下。”

  乔伊灵依太后的意思坐在太后的床上,态度恭敬有礼。

  “哀家怕是没多少日子了。”

  “皇曾祖母寿与天齐,怎会——”

  太后嗤笑道,“什么寿与天齐,千岁万岁,那都是底下人说着好玩儿的。可你看看历朝历代哪个皇帝太后活了千岁万岁,就是百岁都少。哀家活到这把年纪,其实也没什么遗憾了。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啊,皇曾祖母,不止,哀家的曾孙早就有了孩子。哀家的辈分更高了。活到这岁数,哀家真的没什么遗憾了。”

  乔伊灵只是静静听着太后的话,因为她知道太后并不需要她说什么。

  “楼兰的娜宁公主要求给皇太孙当侧妃,你知道那一次,哀家为什么出手帮你吗?”

  “因为寿阳长公主。”乔伊灵想也不想地回答。

  太后点点头,“你还记得啊。哀家当时还跟你说过,哀家在宫里活了大半辈子,但是没见过你这样的傻子。哀家想看看你这样的傻子以后能走到哪一步。是真的能与帝王一生一世一双人,还是最后色衰爱弛,等你容颜老去,男人的爱也不在了。不过哀家是看不到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凌七七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