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之名门嫡妃_凌七七【完结】(382)

阅读记录

  乔伊灵循声望去,只见穿着大红绣着如意纹衣裳的乐乐童鞋手上正举着两株刚摘下来的梅花,跌跌撞撞地朝着乔伊灵跑来,他身后的奶娘也跟着跑。

  乐乐跑到乔伊灵面前,乔伊灵一把将乐乐抱起来。呵——乐乐还真是壮实,自己这身板都有些hold不住。幸而,乔伊灵再怎么也是个大人,将乐乐放在她的腿上还是没问题的。

  “姨姨漂亮,花花漂亮,花花送姨姨。”乐乐将手中的一株桃花送给乔伊灵。乔伊灵一愣,下意识接过乐乐手中的桃花,“噗嗤——”一声笑了,“我收到花了?乐乐还是第一个送我花的男人。”前世倒是有男人追求过她,给她送过花,今生倒是什么都没有。

  “唉。这儿子年纪就知道什么漂亮,送女人花讨女人开心了,以后他该怎么办啊。这儿子我是越看越担心,这就是个花花公子啊!”吕兰心忧伤地看着傻乐的儿子,真是跟他那好色父亲一个样,他怎么就不像自己这个娘呢!

  乐乐不知道娘亲生气什么,以为是自己只给漂亮姨姨送花,没给她送花,所以娘亲不高兴了,于是乐乐讨好地将手上另一株桃花送给吕兰心,“娘亲花花。”

  吕兰心哭笑不得地接过花。

  “我吕姐姐,你这话我可不爱听啊。乐乐多好的孩子啊,孩子嘛,哪里有不喜欢好看的人。不对啊,吕姐姐我发现你好像总是很担心乐乐长成花花公子,不会是乐乐的生父是个花花公子吧。吕姐姐别是乐乐的生父那时候骗了你,他——”

  “得了!没有的事,我好的很!我像是被人骗的吗?别提那个我完全不想提的人啊!”

  乔伊灵努努嘴不话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聊人生,寻知己~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娇宠之名门嫡妃》,微信关注“ 或者 ” 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253章 杨芸嫦救豫王妃(一更)

  “娇娘的胭脂做得是愈发的好了。”杨芸嫦长又粉嫩的指甲上从盛在白玉盒里挑出一点淡粉的胭脂,然后将胭脂往脸上一抹,轻轻揉开,瞬间脸上湿润光滑了不少,又泛着点点粉嫩的桃红,瞧着可人极了。

  杜娇娘今年只有三十,她嫁过人,但是丈夫早早去了,她只有一个女儿。杜娇娘继承了夫家的胭脂铺子,闯荡了十来年,总算字啊庐州闯荡出的名气,尽管这点名气并不大,但也能维持她和她女儿日常的生活。

  “是姐长得水灵,皮肤又水嫩,不是胭脂让姐更漂亮,而是姐衬的这胭脂更好了。这胭脂是民妇新得到的古方制成的,是用春日盛开的新鲜桃花拧汁制成。常用这胭脂还能保持皮肤水嫩光滑,光彩照人。”杜娇娘知道杨芸嫦喜欢听什么,这好听的话是张口就来,想都不用想。

  杨芸嫦听着非常满意,“嗯。这款胭脂我很喜欢,再没出新的更好的胭脂前,我就一直用这款好了。”

  “是。姐,民妇这儿有件事不知道该还是不该。”杜娇娘迟疑了一会儿,不知道是不是该开口。

  一旁的红叶当即道,“在姐面前有什么该不该的。有什么话你直就是,难道你还想着卖关子不成!”

  这些日子,杨芸嫦的心情很不好。魏老夫人得救了,乔伊灵也好好的。反倒是杨芸嫦赔命掉了两个心腹,杨芸嫦的心情能好才怪了!杨芸嫦心情不好就朝身边的人发火,就连最受倚重的红叶都吃了好几回瓜落。

  杜娇娘伸手拍了拍自己的嘴巴,“是民妇嘴笨不会话,惹得姐生气了。其实也不是什么事儿,只是前日有个瞎眼郎中经过民妇的红颜坊讨了一碗水喝。那瞎眼郎中给民妇送了个方子是治一种奇病的。民妇听那瞎眼郎中的病,怎么听怎么觉得就是豫王妃得的病。豫王妃的身体每每到了开春,她左大腿上曾经受过的伤就会发作,弄得她奇痒无比。这些年豫王妃可是找遍了不少名医,就连宫中的太医都请过了,但是都不见效果。”

  杨芸嫦眼睛微微眯起,精光四射,若有所思地打量着杜娇娘,后者在杨芸嫦的打量下有些忐忑,“这么巧?”杨芸嫦可不信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况且这么多名医,甚至是宫中的太医都为豫王妃诊治过,但都没见他们治好。现在来了个瞎眼郎中就能治好,这未免也太巧了吧。

  “是啊。民妇也觉得巧,所以拿到方子后就去找了郎中看,郎中那方子的确是个奇方。民妇今儿个将方子带来就是要送给姐的。”杜娇娘着从怀中取出一张药方。

  杨芸嫦伸手接过,匆匆看了一遍,她也算是粗通药理,实话这方子的确是有些意思。不过能不能治豫王妃的病,那就不知道了。她也得找个大夫好好看看这方子,万一有什么问题呢?这可不是她喜欢的。

  杨芸嫦将方子交给红叶,吩咐她收好,然后问杜娇娘,“娇娘啊,你这方子为何给我呢?要是这方子真的有用,你大可以直接献给豫王妃,到时候你的大造化就来了。”

  杜娇娘讪讪一笑,“姐真是取笑民妇了。民妇是哪个台面上的人,哪里有资格见王妃呢。怕是还没靠近豫王府的大门就被人给打出来了。这方子交给姐才是最好的。以姐的本事定然能判定这方子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就当民妇给姐添了麻烦,只请姐能看在民妇这些年尽心为姐调制胭脂的份儿上,原谅一二。

52书库推荐浏览: 凌七七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