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之名门嫡妃_凌七七【完结】(546)

阅读记录

  “对,说到这儿了。我承认我父亲绝对是能干的,但是我一点都不认为我父亲一个人能影响到天启的江山社稷吧。”

  祁云摇头,“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你父亲还没这么大的本事,所以这点你就不用想了。在皇祖父心中排第二的是我的皇曾祖母。”

  “太后娘娘?”

  祁云点头,“对。皇祖父十分孝顺皇曾祖母。当年祖父能够顺利登基,这还是多亏了皇曾祖母。自皇祖父登基后,皇曾祖母也不敛权,只在慈宁宫中烧香礼佛。”

  “这跟我父亲也没关系吧。太后是后宫妇人,我父亲是朝廷官员,两个人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

  “在我皇祖父心里拍第四的应该是曹贵妃和安王母子吧。”

  乔伊灵挑眉,故意道,“既然在皇上心里曹贵妃和安王母子的分量这么重,皇上怎么不早早废了太子,让安王当太子呢?”

  “你忘了我前面说的,在我皇祖父心里没有什么人什么事比天启的江山社稷更重要吗?储君之位何其重要,皇祖父不会凭自己的感情用事。皇祖父一直在观察,看谁接任皇位对天启好。”

  “在你还没回到京城时,太子动辄被皇上训斥。当时大家都说是皇上宠爱曹贵妃和安王母子,这才对太子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闹得最厉害的一次,就是皇上真的差点废了太子,那一次我的祖父白痴地直接跟皇上顶着干,把乔家害的回到安阳老家。

  那时候我也以为皇上是因为偏疼安王母子,这才会如此。听你说的,太子是——”烂泥扶不上墙啊!

  这话乔伊灵就没说了,但是脸上的神情就是这回事。

  祁云笑笑,没多说什么。

  “我原以为皇上只是疼爱你这孙子,所以这段日子从来不提废太子的事情。现在看来也不是这样啊,皇上是看重了你的能力吧。太子有你这样的儿子,真是沾光了。要不是有你这样有出息的儿子,怕是他的太子之位早就没有了。”

  乔伊灵说着撇嘴。

  不过很快,乔伊灵就反应过来,这不是最重要的,她现在最要紧的是先将她的家人救出来。

  “你略过了第三,在皇上心里最重要的第三是什么?”

  “你猜。那人你认识的。”

  乔伊灵皱眉,她认识?仔细回想中,乔伊灵忽然眼睛一亮,“你是说寿阳长公主?”

  祁云赞赏一笑,“聪明,一猜就中。”

  乔伊灵无语凝噎,“我还不如猜不中呢。寿阳长公主凭什么帮忙啊。我跟寿阳长公主又没有多好的关系,她为什么要帮我乔家。”

  刚说完,乔伊灵就愣住了,神色有些不太好看。她之前不就怀疑父亲和寿阳长公主过去有那么点那个意思,之前是没想太多,再加上父亲的反应挺正常的,她稍稍纠结了一下就不在意这事了。可是现在乔伊灵再次纠结起来。

  忽而,乔伊灵的脑门上痛了一下,原来是祁云弹了一下乔伊灵的脑袋,“你想什么呢!看你脸上纠结的,眉毛都要皱到一块儿去了。”

  “你看不出我在想什么?”乔伊灵眯着眼,阴测测地问。

  祁云沉默了片刻,好一会儿才开口,“我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不过我觉得你想太多了。”

  “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吧。祁云你跟我说实话,他们到底有没有——”乔伊灵实在是说不出她父亲和寿阳长公主的关系有些那个。

  “有啊。不过那是他们各自成亲前。在他们双方成婚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一点,不用我跟你保证。你也得相信你父亲的为人吧。寿阳皇姑奶奶吧。她像是会跟有妇之夫的男人纠缠在一起吗?”

  乔伊灵相信自己的父亲,哪怕她的母亲魏氏一日糊涂过一日,也没见父亲对魏氏有多绝情,凭这一点,乔伊灵就相信父亲。

  寿阳长公主嘛——虽然人是有点邪气,但乔伊灵能看出她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也是,章平帝的同胞亲妹妹,深得太后和章平帝的喜爱,她怎么会不骄傲。寿阳长公主这般骄傲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跟一个有妇之夫纠缠在一起。

  “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郎有情妾有意?当时的乔家也不差吧,我父亲尚公主应该不是问题吧。”曾经的疑问又被勾起,乔伊灵忍不住想知道一个答案。

  “我只是个局外人,他们之间的事情,我没资格多说什么。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愿意告诉你的话,你自然能知道。”言下之意,要是这两人都不愿意告诉乔伊灵,那你就别想知道了。

  “寿阳长公主有这么大的力量吗?”乔伊灵对找寿阳长公主帮忙,心里还是怪怪的。

  “有啊。皇祖父心中,最重要的是天启的江山社稷。他最敬重孝顺的是皇曾祖母,他最爱的女人是曹贵妃,最疼爱的儿子是安王。但要说皇祖父心中最愧疚的人是谁,那绝对是寿阳长公主。不止是皇祖父,皇曾祖母也是一样。要说现在还有什么能牵动皇曾祖母心的,那就只有皇祖父和寿阳皇姑奶奶了。

  寿阳皇姑奶奶要是出手帮忙,就相当于你又说动了皇曾祖母。你说有皇曾祖母和寿阳皇姑奶奶两人,说动皇祖父,这有什么困难的?只是护一个官员而已,于江山社稷无碍,皇祖父为什么不同意?”

  听起来很动人,但是——

  “寿阳长公主凭什么帮忙?你是不是跟寿阳长公主关系很好?你可以请寿阳长公主帮忙不是。”乔伊灵目光灼灼地盯着祁云。

52书库推荐浏览: 凌七七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