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之名门嫡妃_凌七七【完结】(854)

阅读记录

  黄良娣这里得了准话,知道乔跃完全落入陷阱,这两天嘴角的笑容就没有掉下过。黄良娣急于找人分享这快乐。两个儿子是不能说的,祁阳太老实忠厚,最讨厌的就是这些歪门邪道算计人。祁枫厌恶苏婉仪厌恶的要死,还有他最近因为内务府的事情心里不痛快,黄良娣也不想特意在祁枫面前提起黄家人,免得招惹祁枫不痛快。淑仪郡主太冲动,她心里就藏不了事情。指不定什么时候,她就把那些事给秃噜出来,那可真不是好玩儿的。

  所以黄良娣的能找的就只有跟她一起狼狈为奸的苏婉仪了。苏婉仪这几天也正忙着等消息呢。她原本还以为黄良娣的家人办事不利,所以才会到现在都没能解决掉乔跃。她正想着要不要找其他人。谁知黄良娣这里突然就给她来了好消息。乔跃已经上套了!

  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苏婉仪脸上一片喜意。

  “既然乔跃已经上套了,那良娣现在就能对乔跃下手了。”苏婉仪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乔跃倒霉,其实她最想看到的是乔伊灵脸上露出痛苦之色。

  黄良娣点点头,涂着大红口脂的嘴唇勾起一抹笃定算计的弧度,“嗯。你说的也有理。乔跃已经上钩了,是时候动手了。依本良娣看,要闹就闹大一点,让皇上好好看看太孙妃的家人都是什么货色。本良娣就不信皇上会不对太孙妃有什么意见。对了,本良娣可听说乔跃是皇太孙安排进内务府的。现在乔跃做出这种事,到时候乔跃也一定会倒霉,皇上对太孙也会有意见。”

  听黄良娣提起祁云,苏婉仪眸光一闪,这件事情会影响到皇太孙?要说苏婉仪对祁云的感情,那真的是太复杂了。祁云是苏婉仪最爱的男人,这一点苏婉仪很确信。哪怕到现在,苏婉仪爱的男人还是只有祁云一个。可是苏婉仪不止是爱祁云,她更恨祁云!她永远不会忘记祁云是怎么对她的,他那冰冷的眼神,他那嫌恶的态度,他那……每一样都狠狠伤了苏婉仪的心。

  尤其是祁云对苏婉仪厌恶冷酷,转而对乔伊灵是关怀备至,嘘寒问暖,这让苏婉仪如何不恨祁云!因爱生恨,苏婉仪将这个词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的苏婉仪真的是恨透了祁云!她不得祁云倒霉。

  苏婉仪敛下心头复杂的情绪,笑着说,“良娣所说极是。这一次,不止能打击到太孙妃,还能令皇太孙倒霉,一箭双雕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

  苏婉仪和黄良娣纷纷笑了起来。

  于是第二天,内务府总管闻隆就将乔跃偷盗宝石的事情告到了章平帝面前。章平帝对乔跃还是蛮有印象的。玉枕那件事,让章平帝都乔跃很有好感,这会儿出了乔跃偷盗贡品的事情,章平帝还是有些不相信的,于是召了乔跃,可是一同进来的还有祁云。

  祁云和乔跃给章平帝行礼。

  章平帝叫两人起来后,问祁云,“云儿你怎么来了。”

  “启禀皇祖父,孙儿是听说乔跃他偷盗贡品,一时间觉得新鲜,所以就来看看。毕竟乔跃是孙儿举荐进内务府,他还是孙儿的小舅子,孙儿这一趟该来。”

  章平帝点点头,不再说话,转而对闻隆开口,“闻隆,你说乔跃偷盗贡品,证据呢?朕不能只听信你的一面之词。”

  闻隆躬身回答,“启禀皇上,臣既然状告乔跃,那自然是有证据的。皇上,乔跃先前在赌坊欠下三万多两银子。乔跃的俸禄根本不足以让他还清赌债。乔家的人似乎都还不知道乔跃去了赌坊赌钱。可是如今,乔跃欠下的三万两银子的赌债都还清了,乔跃哪儿来那么多的银子还债?还有臣查到乔跃竟然去当铺当了宝石,那宝石正是这次西域进宫的宝石。皇上,这一件件一桩桩加起来,可以说是铁证如山!求皇上严惩乔跃。”

  乔跃冷眼看闻隆滔滔不绝,把他说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蠹虫,真是酸得他牙齿都要掉了。闻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要说黄家的人在内务府贪的厉害,那也没有闻隆这个内务府总管贪的厉害。这一次黄家的人能说动闻隆荣帮忙,也不知道给了闻隆多少好处。

  章平帝的神情立时冷了下来,如果闻隆说的这些都是真的,那乔跃是真的做了偷盗贡品的事情。不过章平帝自认不是一个只听信一面之词的人,于是他给了乔跃机会,“乔跃,朕给你辩解的机会,现在你跟朕说说,闻隆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启禀皇上,闻大人的话是有真有假。”

  “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启禀皇上,去赌坊的事情是真的。不过微臣原本不想去赌坊的。皇上也知道微臣的祖父是严厉方正的人,他哪里会允许子孙出入赌坊赌钱。是有人一直哄微臣去赌钱,还说什么,要是微臣不敢那就不是男人!皇上您也知道,哪个男人不在意面子啊。对男人最大的侮辱就是你不是个男人。所以微臣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人,所以就去了。”

  乔跃话里的信息太多了,“谁哄你去赌坊赌钱的?”

  “启禀皇上,是黄忠友黄大人。”乔跃回答。

  “黄忠友?听着有点耳熟啊。”章平帝实在是没工夫去记内务府的一个小官儿。

  祁云此时开口,“皇祖父,黄忠友正是黄良娣的嫡亲兄弟。”

  说起黄良娣,章平帝就有印象了。只是章平帝此时的神色非常不好看。黄良娣的兄弟哄乔跃去赌坊赌钱?还有那些什么不是男人的话,分明就是在用激将法!

52书库推荐浏览: 凌七七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