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了人命,纵使是偷jī不成蚀把米,两家也因此结了仇。周老太太的娘家哥哥不依不饶,再不提那些背后的龌龊算计,只说是周璞qiángjian不遂,反bī死了他们家的姑娘,闹着要讨个说法。
那周璞虽然不耻表妹的为人品xing,却也不曾想真个bī死了人,登时也没了主张。又见自家舅舅着实闹的厉害,这种家丑又不好太过张扬的——非但掰扯不轻,反而愈描愈黑——又怕舅父一家真的不管不顾,闹到衙门上去,也玷污了他的清名。且不好撕破脸,只能捏着鼻子任由舅舅一家敲诈勒索,不但损失了一笔家财,更被周老太太说服纳了表妹的牌位进门。
原以为这事就此告一段落。岂料周老太太的娘家经此一事,自以为得了个把柄,竟把周家当做了摇钱树,隔三差五,便登门闹上一回,混两个钱回去使。钱不够了,便再来闹——如此周而复始,不下一年的工夫,周家原本丰厚的家资渐渐露了底儿,两家的qíng分亦不复以往。
因着这一笔烂账,周璞心生委屈,又不好同人诉说,只能闷闷的憋在心里。吴先生也觉十分委屈,更是瞧不起周家的行事。吴先生虽然xing子和顺,行事却天真烂漫。心里不自在,行动言语自然显露出来。周璞虽也赞同吴先生的话,但更觉着人死为大,况且那又是自己的舅舅家——就算不看着舅父,也得顾忌老母的颜面。因而时常劝谏着吴先生莫要如此,小夫妻两个亦因此生了几回口角。
那周老太太经此一事,非但不思己过,反而埋怨吴先生平日醋妒太过,所以辖制着周璞脑子不灵光。否则周璞当日便纳了她侄女儿为妾,大家彼此和和美美,又岂有今日之事。吴先生有时忍耐不住,便同周老太太争执起来,周璞夹在中间,劝母亲也不是,劝发妻也不是,两面受夹板子气,也渐渐无心念书,及至chūn闱时名落孙山,心下更添了一重病。及至药石罔效,病入膏肓,将将一年的工夫便撒手而去。
眼见夫君抑郁而亡,吴先生悲痛之余,也觉着这是自己之故。倘若自己心xing宽些,不与周璞拌嘴生事,兴许周璞也不至于早早便亡故。因而在周老太太以她克夫无子为由,将她逐出周家门时,吴先生虽羞愤难当,但也不肯同周老太太争执。甚至周老太太被娘家人挑唆着扣了她的嫁妆,吴先生也是忍了下来。
盖因心如死灰,那些身外物也就不值甚么了。
若不是家中还有老母需要照料,吴先生恨不得就这么随了周璞而去,也算全了这一份夫妻qíng义。所以不论陈氏如何恨铁不成钢的bī问她,她都不肯说一句周家的坏话。倒不是念着周家的好,只是她心里,着实对不住夫君周璞罢了。
这些后宅yīn私之事,除当事的三家之外,就算jiāo好如吴先生的闺中密友小孙氏,亦不得而知。若不是周老太太bī人太甚,心疼女儿的吴家太太都看不过眼了,恐怕这些事qíng终究也无人知晓了。
☆、第十三章
听了吴家太太这一篇话,陈府众人目瞪口呆,险些反应不过来。吴先生更是羞恼的用手帕子捂着脸抽噎不止。
半日,陈老太太方长叹一声,满面唏嘘的道:“怪不得世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果然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今儿我也算是长了见识了。”
陈氏更是冷笑着讥讽道:“这才叫良心都让狗吃了呢。倘若没有吴老先生的悉心教导,周家何尝会有后日的风光。既承了吴家的恩qíng,他们一家子不说对吴家感恩戴德,反而在吴老先生仙逝后如此苛待恩人之女,还敢道貌盎然的说出这么无耻的话。”
说着,陈氏又恨铁不成钢的指着吴先生道:“你也是个糊涂的人。他们怎么说了,你就怎么听了。分明是他们先做下无耻的事来,难道还怕人说。既肯做了,又不肯承担恶名儿,想要一死了之。难道做恶的人死了,受害的人反倒成了杀人的凶手不成?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也就是你们夫妻好糊弄,倘若是换了我,不说闹他个天翻地覆,也要宣扬的他们一家子难在原乡呆下去。还想以此讹赖些银钱?皮不揭了他们的。”
冯氏在旁,亦长叹道:“话虽是这么说,倘若真摊上了这么个亲戚,也够糟心的。”
话落,很是关切的向吴先生问道:“事已至此,你如今又是怎么个打算呢?”
吴先生抽抽噎噎,低声诉道:“我一个无父无兄的妇道人家,又能怎么办呢。不过是逆来顺受罢了。何况我婆婆也是艰难,好容易拉扯大了儿子,如今且没了。她一个老人家,孤苦伶仃,我也不忍心为难。纵使心中十分不满,看在夫君的qíng分上,也只有忍着罢了。”
陈府众人听了,顿时无语。赵家二姐儿站在一旁新奇的打量,只觉着自己活了两辈子,竟真的遇见圣母了。
怪道吴老先生桃李遍地,周家将吴先生休回娘家,连嫁妆都不给,也无人替吴先生道不平。用句后世的话说,连原告都不主张自己的权利了,旁人再是义愤填膺,又有什么用呢?
这才叫民不举官不究呢!
另一厢,陈氏听了吴先生这一篇糊涂话,气的连连冷笑,开口讥讽道:“先生真真是个贤惠人儿,有这样的慈悲心肠。我瞧着,连朝廷都该颁块儿牌坊给你。如若不然,真是可惜了先生的这番心意了。”
说罢,直捂着胸口嚷嚷不休,只说自己气的肝儿疼。
吴家太太和吴先生则满面尴尬。吴先生讪讪的道:“我知道姑奶奶是恨我xing子太软绵,实在立不起来。我也知道这些个。可是人非糙木,孰能无qíng。我那婆婆百般不好,终究是对先夫有养育之恩。我与先夫夫妻一场,却又没能替周家留下一脉香火,已是对他不起。如今家有高堂需要照料,更不能与他同生共死,我心里更是无颜念他。那些个身外之物,倘若我婆婆真要留下,我也不讨要了。她如今年岁已高,膝下无子嗣奉养,身旁多留些银钱傍身也是好的。”
陈氏听了吴先生这么qíng真意切的一番话,只能翻翻白眼,嗤笑冷哼,十分烦躁的扇着手帕子。心下则暗暗生恼——
早知这吴先生脑子拎不清,当初就不该撺掇着母亲和嫂子去登门拜访,请了做先生。倘若她将这么些狗屁不通的假道学教给婉姐儿几个,她才要头疼呢!
想到这里,陈氏愈发不放心。如秋水般的眸子在大姐儿和二姐儿身上巡视一回,心下暗暗定了主意。
暂且不言陈氏心中到底作定了甚么主意。只说陈老太太和冯氏听了吴先生这一篇解释,却觉得这位女先生请的果然不错——至少其人品学问是很好的。虽然脑袋有些拎不清,但为人业师,能够在言传身教上令人挑不出毛病儿来,总比那些在人前道貌岸然,背地里又是另一幅面孔的小人qiáng多了。
至于这样的xing子在人qíng往来中会不会吃亏——那端看旁人怎么说了。需要捧着的时候便是正面教材,需要警醒的时候便是反面教材。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呢,何况一个先生教出来的学生。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面前儿最需要解决的,却是周家会不会因嫉生恨,故意生出是非来作践吴先生,带累坏了陈家女儿们的清誉。
陈老太太与冯氏相视一眼,却未曾多说。只吩咐屋内伺候的丫鬟们调开桌椅,罗列杯盘。寂然用过午膳,陈老太太便笑道:“今儿念了一上午的书,又遇见这么些事儿,想必大家都累了。暂且回房歇着罢。”
众人闻言,只得起身辞别陈母,又相互道别一回,方才各自回房安歇。
至晚间陈珪下衙,冯氏一壁替陈珪宽衣解带,换上家常衣服,一壁向陈珪提及白日之事,又犯愁该如何应对周家。陈珪一时也想不到太好的法子来解决此事。凝神想了一回,不觉皱眉,厌烦的道:“早知如此麻烦,当初还不如换一位女先生罢了。读书识字的先生甚多,很不必在这一颗树上吊死。”
冯氏听了这话,不觉开口替吴先生解释道:“我倒觉得这位吴先生人很好。只不过命不好,摊上了那样的婆家罢了。何况这件事qíng归根结底又不是她的错。我们怎好因旁人之故,迁怒于她?”
陈珪冷笑一声,开口说道:“我又不是衙门里的青天老爷,还给他们断官司分对错不成?再者说来,清官也难断家务事,何况她家那位婆婆又是那样难缠的人。我只怕她自己立不起来,反倒牵连了婉姐儿的名声儿。咱们家已经够乱了,我可懒得理会旁人的家长里短。”
言罢,倒是十分坚持叫陈家辞了这位吴先生,另换一个清静的来。
冯氏皱眉,一声不言语。半日,说道:“老太太和蕙姐儿都很喜欢她呢。何况她才来我们家教书,也没犯甚么错,只因为这么一件事儿,就撵了人去,也太冷qíng了罢?我也难向我嫂子jiāo代不是?”
陈珪这才想起,这位吴先生还是冯氏的长嫂小孙氏荐了来的。听说这位吴先生同冯氏的长嫂还相jiāo甚好。既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也不好不言不语的,就将人撵了去。何况他如今还有一件事儿,要求到大舅哥的头上去。既这么着,更不好为了吴先生的事qíng扫了小孙氏的颜面。
陈珪思及此处,低声嘟囔了一句“麻烦”,刚要开口说什么,又有上房的小丫头子来传晚饭。陈珪便住了口,因说道:“先去吃饭。吴先生的事儿,以后有暇再说罢。”
冯氏答应着,跟在陈珪身后一路逶迤至上房。彼时早已是掌灯时分,上房里亦是灯火通明。因晚上有外男回府,吴先生并吴家太太只在房中自便,并不过来。
一见陈珪夫妇相携而来,上房正堂内除陈老太爷和陈老太太外,余者如陈氏、陈桡、陈婉并大姐儿、二姐儿皆站了起来。陈珪夫妇先上前给父母问好,又同妹子陈氏说了几句话,受过四个孩子的礼,方各自落座。
丫头们早已在正堂边儿上的小花厅里摆好了饭,众人一齐移将过去,也不必冯氏在旁布菜,大家各自坐下,陈老太太笑着同陈珪说道:“你连日来早出晚归,十分辛苦。我已吩咐你媳妇叫厨房炖了野jī崽子人参汤,你多喝两碗,早些休息罢。”
陈珪笑着谢过母亲,早用jī汤泡了饭,吃的十分香甜。
因陈府饭桌上并无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陈氏又向来是个藏掖不住的。立刻便将白日里吴先生的一应旧事说了出来。末了叹道:“也不知那周家究竟怎样,若是真藏了坏心要败坏吴先生的名誉,我恐怕家中三个姐儿也跟着倒霉。”
陈珪一发厌烦的皱了皱眉,只觉得原本香甜的野jī崽子人参汤也油腻了。尚未说话,只听向来沉默的赵二姐儿撂下碗筷,状似无意的笑眯眯说道:“妈很犯愁么?我倒觉得吴先生家中之事很热闹。倒是比年下里听的戏文儿还jīng彩呢。倘若外头的戏文都是这样,我也不会每每听戏都犯困瞌睡。还有那些说书的,每年都是那么几套陈词滥调,我都快听得耳朵生茧子了。哪里有吴先生家的热闹。”
52书库推荐浏览: 八爷党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