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是哪里都需要的人才,尤其是为日本人工作的工程师。阿诚和鹤澜显然收获了这些日本兵的好感,在石门下车的人走得差不多了,这些兵也三两成群的开始解散,一直到下列火车抵达。
对于这只在他们众目睽睽之下买过来的食篮子,并没有检查。
阿诚和鹤澜走上土路,拐过一个弯,从食篮子的麻布下面掏出他们的枪。那是阿诚在买的时候塞进去的。鹤澜的鼻尖全是汗,低头仔细把自己的枪别进裤腰,声音劈出几个小叉:
“天地良心,我从来没这样干过,你们上海的同志是不是都这么豁得出来。”
阿诚哭笑不得:
“我也是第一次。”
以前也就是捡块手表,翻翻文件,杀个证人,送点炸药。
明楼先他们一步进城去找水把头,阿诚和鹤澜只需要带着伪造的那份证明去找间客店住下,等待明楼的联系。
越走越回去了。阿诚坐在房间的窗边看下面大街上匆匆的百姓,心里暗想着。以前明楼只部署就可以,现在反而又回到了当初在法国那会儿,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阿诚叹了口气,胸中撕裂般的疼痛又一次袭扰了他,让他十分懊恼。
快些好吧,这个身体。
仲春的时候,他们已经走了一大半的路程。
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翻山越岭而行。树木才刚刚有那么点儿掐尖的绿色嫩叶,闪着鲜亮的油光。这样旷日持久的苦行并不是一个特工的身体素质可以维持的,然而可能连明楼都不甚了解,阿诚在伏龙芝曾参加了侦查兵的特训。
“如果你无法承受作为间谍的工作压力,那么伙计,跟着我,以后你还可以改行去做侦察兵。”
那时训练阿诚的教官这样和他们说。那是个拉脱维亚人,带着土库曼民族独有的狂放和热情,现在可能正在苏联的战火中高唱战歌。
如果是一个健康的明诚,这样的路程绝不是什么难事。
可他伤痕累累,心力交瘁。前一阵的事情熬干了他的精神头,有些时候,他趴在明楼的背上昏昏沉沉的发着低烧。明楼总是沉默的走,阿诚能感觉出,这个人的背上除了自己,还有许多无法卸下的重量。
又是一个黄昏。
阿诚的发热一般从下午开始,黄昏结束。他迷迷糊糊的醒转,眼前恍然是灿烂的亮光,让他睁不开眼。明楼动了动肩膀,是在叫他,阿诚含混的“嗯”了一声作答。
“阿诚,你看。”
明楼的声音平静中带些鲜有的波澜,阿诚闭着眼,在明楼的后脖颈上磨蹭了两下,终于肯歪着头露出迷蒙的眼睛来。
景色来到眼睛里之前,先抵达的是山风。仿佛早就等待在阿诚身边似的,他一睁眼,风就吹开他汗湿的发,气流“呼”的撞在他的额头上,凉而清新。
不知何时,他们已经走上了一座挺高的山,砍柴人走出一条崎岖的山路,沿着山壁盘旋而上。他们正走在当途,已快接近山顶。这是连绵的山峦中最边缘的一座,再往西是一片平川,长河从那边绕山而来,一个回环,往东而去。对面也有山,山里落着半个太阳。
平原已经不被阳光所照,此时陷入靛蓝的暮色中,可山上边,一片橘红的晚霞穿山而过,往这面蔓延而来。阿诚有些晃神的看着,眸子被映成赤金色,那片温暖的火好似要从天边飘过来拥抱他。
“大哥,”鬼使神差的,他低头伏在明楼肩上,低声问:
“到了延安,你想要做什么?”
“我想?”
“对,你想做的。”
明楼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笑音,思考良久,直到那夕阳落尽,只给山峰镶了道金边,才说道:
“想在抗大做个教书的。”
话音宛如一声叹息。
明楼发誓,那天他在山上说出那句话时,并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么个局面。
半个月前,夏天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他们到了延安。遍布的黄土,绿色不多,希望却不少,到处是昂扬的气氛,抗大的学生们每天都有宣传抗战的文艺活动,或是话剧,或是聚会。
他们的到来低调而隐秘,像是从远方来了两位不知姓名的客人。他和阿诚都是假名字,假身份,是沦陷区某知名学校的老师,这竟然奇异的与明楼的设想不谋而合。他们汇报了情况,然后等待北平中共特科那面的电讯指示下一步工作。
一个伪装者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他需要的身份生活。明楼和明诚饶有兴趣的开始了他们短暂的“教师”生涯。
抗大是军政大学,明楼既不教经济,也不教法语,幸而他的历史学得极好,见解精准又独到,人又绅士风趣,很得学生们的欢心。
然而这份欢心是对于师长的,阿诚同志那头的情况倒略有不同。
明楼站在窑洞外,看着里面欢歌笑语,阿诚周围坐了不少年轻人,和他高谈阔论,时不时还有女孩子拉着他去跳一支欢快的舞。阿诚的眼睛闪着光,笑容能从窑洞里一直照亮到明楼身边的夜色。
这是适合阿诚的。明楼想。年轻人,高歌,理想和一支舞。没有谁比阿诚更有资格拥有这些,他从血里汗里挣过来,他应当这样快乐。
但是不能和女孩子拉手。
52书库推荐浏览: 何惜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