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黛玉养了一只猫_山村漠漠【完结+番外】(334)

阅读记录

  黛玉问寒烟愿不愿意远离京城回祖籍去,洪武县虽地处偏僻,不如京城繁华,世家大户也不说,可能说不到多好的亲事。但太夫人是寒烟的亲祖母,却也不会虐待了她去。而且洪武县老宅是太夫人的底盘,福康公主在京城的能耐再大,手也深不到那里去。寒烟若真是去了洪武县,得了太夫人的疼爱,太夫人自然会为她的婚事张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寒烟愿意离开京城前往洪武县,黛玉就打算帮她促成此事。若她贪恋京城繁华,舍不得离开,那是她自己的选择,是福是祸,便与她林黛玉无关了。

  闻言,寒烟喜极而泣:“多谢林姑娘,我愿意回祖籍去。”

  日月轮换,光阴易逝。

  转眼间两个月已经过去,征北大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肖晨宇在这一战中表现的十分突出。在大进军中他率领两千精锐启禀深入敌境数百里,连战连捷,打得定阳大帝那些精兵都怕了,看见肖晨宇的军旗便四散逃开。肖晨宇在荣国都城明珠城外与秦广率领的大军汇合,明珠城紧邻着一个湖泊,是北方草原中最为水草肥美的所在,一直被成为草原上的明珠。

  经过十几天的艰苦激战,大军将明珠城周围的残兵散勇差不多斩杀殆尽,明珠城如今成了一座空城,破城之期指日可待。

  拿着塘报,周航对于这次没能参战表示深深的遗憾。

  李昭见儿子长久的盯着边关送来的塘报出身,叹口气,开始了他的庭训:“航儿,你是太子,想的该是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而不是整天脑子都是那些打打杀杀的事。”

  “可是不打仗,边关不得安宁,老百姓一样过不上过日子啊!”

  “打仗是将军的事。”

  “将军听皇帝指挥啊。”

  皇帝陛下觉得跟儿子交流有障碍,他从一堆奏折里挑出来一本,递给周航:“你先研究研究山东大旱该如何解决。”

  周航拿起奏折扇了扇,暗道才五月,天怎么就这么热了。

  “山东的?”他皱起眉头道。

  李昭点点头:“山东今年又是大旱,这季的麦子是不会有什么好收成了。上天若再不降甘霖,连下季的庄稼都没指望。”

  奏折上写的都是灾情如何严重,百姓如何艰难,庄稼如何如何枯死的情景。都是难处,竟然连一个解决办法或是可行的方案都没有,这帮子官员也真是的,什么难题都推给皇帝,你自己都没个主意吗?

  难怪父皇常常看奏折看得雷霆大怒,这搁谁谁也受不了啊!

  据周航了解,山东之所年连年闹旱灾的原因乃是其水利设施不足。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引黄河之水进行灌溉,建成蓄、引、灌、排为一体的农田水利设施。一旦工程完工,不仅可与预防干旱,还可以防洪。

  李昭觉得周航这个主意固然很好,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

  那农田水利设施也不是说说能将建成的。那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工程,至少,得有一个懂行的人去实施。第二日,李昭特意命群臣在朝堂上讨论了这个问题,大臣们自然都是赞同的。

  但难点就在于,派谁去建这个工程。

  当日,李昭将工部尚书留下来议事,问他工部可有这样的能工巧匠。

  工部虽然掌管全国营造工程事项,包括土木水利工程以及屯田、手工业等,但太上皇统治的这些年,水利工程等兴建不多,工部主要干的活就是建个宫殿,修缮一下皇家宗祠、庙宇等事。原来虽然有不少能工巧匠,但是多都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干这样的大工程,年轻的吧,又没有这个能力。

  工部尚书甚是苦恼,但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推荐了三个人。

  其中一个工部左侍郎年纪大些,也懂工艺之事,另两个年轻人就是凑数的了。

  李昭当即命人传来这位工部左侍郎。这位侍郎叫张兴华,已是花甲之年,瞧着有些老态龙钟,耳朵眼睛都不太好使了。李昭问了几次他都没听见,李昭着急,他更着急,急的直在地上叩头,说:“老臣不行了,老臣不行了,眼也花了耳朵也聋了。”

  李昭看向工部尚书:“这就是你推荐的人?”

  工部尚书额上冷汗直流,吓得跪在地上道:“臣有罪。”

  李昭冷声道:“去叫个靠谱的来!”

  工部尚书这次就不仅是流汗了,直接吓得瘫软在地:“启禀陛下,工部人才不继,这位已经是……是最靠谱的了,这位张大人年轻的时候主持修建过水利工程,明渠堰就是他修建的。”

  明渠堰李昭还是知道的,在西南丘陵之间。以前没有修建的时候下游常遭洪水灾害,后来太上皇大胆启用了一个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修了明渠堰,修成之后,旱灾、水灾都得到了控制,下游地区沃野千里,成效显著。

  彼时他才十岁不到,有一次太上皇召见这修渠之人,他还远远的看见了,只觉得是一个高大年轻人,不想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竟然如此龙钟,当真是世事弄人。

  对于曾造福一方百姓的大臣,李昭是敬佩且爱惜的。

  “魏兴安,给张侍郎赐座!”李昭道。

  魏兴安答应一声,亲自搬了凳子要扶张兴华坐下。后者受宠若惊,挣扎着要跪下谢恩,李昭道:“免了免了,张爱情无须多礼。”

52书库推荐浏览: 山村漠漠 穿书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