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_罗青梅【完结】(68)

阅读记录

  “是胡人和坊民在闹事。”户奴垂首站在李旦的骏马旁,“事关胡人,武侯卫士不敢自作主张,已经派人去请示街使了。”

  李旦皱眉,“绕过去。”

  中原重农抑商,商人不能科举,不能在坊内乘车,即使腰缠万贯,也无法踏入权贵阶层。唐人经商置业,会受到多种限制,朝廷甚至多次禁止汉人从事两国贸易。

  而胡人在经商时,比中原人自由多了。

  西域胡商从中看到商机,凭借自己的异族身份和地理优势,逐渐控制丝绸之路的商路和坊市,成为丝绸之路huáng金贸易的枢纽,因此建立起一座座繁华城邦,积累下惊人的财富。

  这些胡人中,有年年辗转万里之遥,频繁来往于中亚、婆罗门、大唐、波斯,吃苦耐劳的西域行商,也有许多不事生产、靠投机发家的胡商。

  后者专门从事高额的放贷业务,借机盘剥坊民。有时候甚至连朝中的官吏也会找胡商借钱。

  许多坊民被放贷的商人害得家破人亡,胡商和坊民间时有摩擦。

  已经有官员针对胡人的肆意妄为上书李治和武皇后,提议对胡人严加管束。

  李旦是皇子,身份敏感,不想掺和到胡人和坊民的纠纷中去,以免被哪个闲着没事gān的拾遗奏上一本。

  武侯卫士们七手八脚把两帮争斗的壮汉看押起来,清理道路,目送车驾驶过。

  李令月头一次看到打群架的场面,趴在车窗前,兴致勃勃,指着地上几个捆在一起的胡人点评:“怪不得都说胡人不食栗米,只吃牛羊ròu,他们生得好高大!”

  裴英娘顺着她的指尖看过去,眉尖微蹙。

  一道雪亮的目光直直撞进她的视线,像某种野xing未脱的小shòu,凶狠地盯着她。

  那是个衣衫褴褛、面庞黧黑的少年郎君,看去似乎才十三四岁的年纪,双手捆缚在背后,瘫坐在凌乱肮脏的菜叶之中,眼神yīn鸷。

  裴英娘觉得对方看起来有点眼熟。

  她犹豫了一下,掀帘把半夏唤到跟前,“我有话和八王说。”

  李令月摇裴英娘的胳膊,“你叫八王兄过来做什么?”

  裴英娘想了想,随口道:“那些坊民很可怜,有几个小郎君看起来和咱们一样大,我问问阿兄他们会被抓到哪里去。”

  李令月哦了一声,没多问。

  李旦勒紧缰绳,引马回转,在卷棚车旁俯下身,“怎么?”

  裴英娘手撑着车窗,凑到李旦的耳边,指指那个黑黑瘦瘦的少年郎君,“阿兄,那是马氏的儿子。”

  蔡四郎的五官和马氏很像,都是长眉凤眼,薄嘴唇,只不过马氏xingqíng温婉,面容亲切柔和,而蔡四郎的眉眼更锋利,看起来有些刻薄。

  李旦漫不经心回头扫一眼蔡四郎,“小事而已,先回宫,我留下杨知恩照应。”

  裴英娘扯扯他的衣袖,“人多口杂,不晓得他是怎么掺和进去的,咱们不方便cha手。阿兄派个人去裴家,张娘子会帮我打听的。”

  李旦嗯了一声。

  车驾继续往北边的蓬莱宫驶去,蔡四郎死死盯着卷棚车,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才闭上眼睛。

  作者有话要说:

  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是后世提出来的,当时没有这个称呼,不过小说里就不讲究了哈。

  话说唐朝时,借着丝绸之路发财的其实不是大唐子民,而是控制丝绸之路jiāo通要道的一部分胡人(后世称之为粟特人),粟特人有钱到长安的王公贵族都羡慕嫉妒恨。

  初唐时商人的地位还是可以的,武则天的父亲就是靠投机经商发家的,但总体还是以抑制为主,当时生产水平比较低下,一个农耕国家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养活更多的人口,确实不能太鼓励商业,这一点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考虑的,不是朝廷傻白甜,非看商人不慡。

  第34章

  回到蓬莱宫, 裴英娘把装在水瓮里的鱼献给李治, “这是阿兄钓的。”

  李治看她捧着黑漆水瓮,一脸认真严肃的神qíng,摇头失笑,示意宦者上前抬走水瓮。

  “是旦儿钓的鱼?让膳房做一道切鲙吧。”

  李旦这才明白裴英娘为什么坚持把几条半死不活的鱼带回宫,看她一眼, 垂下眼眸。

  李治再问起他宴会上的qíng形时, 他顿了一下, 不想辜负裴英娘的苦心, 掩下厌烦,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舒缓平和,“热闹是热闹的。”

  简单一句,其他的不肯多说了。

  李治早猜到会是这个结果,轻轻叹口气。姑母的打算是好的,但李旦和李显不一样。

  李令月无知无觉,专心致志埋头吃一盘泛着丝丝凉气的苏山,时不时被冰凉的苏酪凉得哎呦一声。

  裴英娘甩甩酸疼的胳膊, 悄悄舒口气, 李治和李旦最近似乎起过争执, 父子关系有些紧张。那几条鱼是她为父子俩搭建的台阶,哪怕只能让他们稍微缓和一点点,也不枉她一路抱着水瓮的辛苦。

  日暮苍山,晚霞漫天,半边天际烧得红彤彤一片, 琉璃瓦在暮色中泛着粼粼光泽,仿佛dàng漾的水波。

  李旦披着一身璀璨霞光,把哈欠连天的裴英娘送回东阁。

  “明天散学后在东亭等着。”

  裴英娘没有多问,回去倒头就睡。可能是白天出了一趟门,有些劳神,这晚她睡得很沉,连忍冬不小心把扇子砸在簟席上的声音都没能惊醒她。

  李旦让裴英娘等,第二天散学后,裴英娘就真的老老实实坐在栏杆前等。

  李令月午后一般会待在寝殿练习琵琶或是午睡,散学后直接回去了。

  攀援在粉墙上的凌霄花已经开败了,花苞只剩下零星几朵,郁郁葱葱的藤蔓枝叶爬满半边院落。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工匠搭了一座新的绿墙。

  墙角栽有几丛据说从剑南道移植来的芭蕉,长势泼辣,阔大的叶片绿得肥润,看起来汁水丰沛。

  裴英娘不由得想起盛暑时节常吃的绿豆糕,看起来明快清慡,但吃起来却甜腻腻的,甚至甜得微微发苦。

  明明知道不好吃,但只要看到那点清透的绿,还是想吃。

  裴英娘越想越觉得馋,喝了几盅牛酪浆,才觉得好些。靠着栏杆看了会儿书,颇觉无聊。让半夏为她取来一管紫竹羌笛,试着chuī奏,呜呜chuī了半天,一个气音都发不出来。

  她有些气馁,随手把紫竹羌笛撂在一边。

  前不久她开始学乐理,儒学士建议她学一种乐器。

  公主身份尊贵,不必学成才女,但养在宫里的金枝玉叶,不可能粗莽无知,什么都不会。

  比如舞蹈和音乐,公主可以自己不会,但一定要会鉴赏,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时下王公贵族家都会豢养舞伎歌女,有些艺伎的水平之高,连宫廷国手都不得不退一she之地。

  世家妇人参加宴会时,舞姬们翩翩起舞,观舞的人有时候得认真品评,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不能看到什么都赞一声好,那是会被笑话成粗鄙小家子气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罗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