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_燕七雪【完结】(301)

阅读记录

  听她声音,郑管事抬头看了一眼,便立刻恭声道:“是,小的这就去。”

  但他心里却仍在琢磨,这位是东家?还是东家夫人?

  “老大,我们先去把机器放好,再四处看看,挑个能建大屋的地方,吃饭的时候再叫我们,你和姐夫先去休息吧。”

  丁点突然在不远处喊过来。江虎子和刘学贵都在帮忙搬机器。

  正文卷 第659章 不担心被人发现

  这两套机器大部分都是拆开了的,要到地头再重新装好、试用才行。

  昨天陈拾过来有挖一筐红薯送过来,虽然还不到最佳收获时间,但现在也是能吃的。

  丁石头扶了赵简穿过地坪往庄院走去,李坎和韩逸青抬着箱子跟在后面,其他护卫则和少年们安置机器去了。

  郑管事在前面引路,一边喊着让打扫院子的下人赶紧去通知厨娘张罗中饭,一边又喊门房赶紧去泡茶。

  听着郑管事张罗,丁石头不由莞尔,连忙喊住一脸激动的郑管事。

  “郑管事,泡茶的事我的人自会张罗。”

  丁石头想着这里毕竟是才来,不像大庄子早有叶柏的人住进去,一应事务早有张罗。

  虽然让赵简同来,但她不确定这里下人泡来的茶,是否好喝。

  就算是在南城村里,若是茶味不对,赵简都只是端杯装装样子,并不会真喝。

  来到上房,李坎放下箱子立刻去泡茶,韩逸青也去厨房打水。

  丁石头扶了赵简在桌边坐下,就去箱子里又拿出一只小箱子,里面装着一套青瓷茶具,摆在了桌上茶盘中。

  这里的上房虽然大,但没有里外间,就算是李坎先来安置过,也来不及做隔窗。

  只是前面有张圆桌,摆了几只圆凳,后面几步摆了一张座屏,绕过屏风就是床榻,还有一张梳妆镜台。

  一边墙放了一只衣柜、还有一只放琐物的矮柜,矮柜上方有只花盘,里面摆着一盆吊兰,算是给刷得雪白的屋里添了一丝绿意。

  而门外屋檐下原来是摆了几盆菊花的,因为赵简看不见怕防碍他走路,李坎让人把菊花都摆到粮仓门口去了。

  说是粮仓,就是西边厢房,不过比一般房间要大,进深也长得多。

  丁石头并没有将衣箱里的衣物全部拿出来,而是四处检查了一下屋里情况,就回到桌前陪赵简,给他讲述屋里环境和布局。

  正说着,韩逸青就打了一盆温水过来了,丁石头拿出干净帕子给赵简擦了手脸,自己也洗了洗,将帕子搭在面架上。

  李坎很快提了一壶茶过来,里面放的是自带的洞庭茶。

  丁石头从小箱中又拿了一只食盒,里面是自己做的糕点,给赵简倒了一杯茶,又让李坎和韩逸青也过来坐。

  如今丁石头早已不找李坎麻烦了,毕竟李坎还能时常帮她带班呢,得罪了对她没好处。

  这次出来,只有李坎和韩逸青,再就是十二个护卫,并没有从另两处抽调人手过来。

  好在经过一年藏匿,又是临时来这里住两天,到也不担心被人发现。

  再说了,这一年他们也不是被动躲避,赵王的飞鹰卫可没有闲着,虽然没有找到证据,但真凶已陆续揪了出来。

  不过幕后黑手似乎也意识到了危机,来了个壁虎断尾,线索再次中断。

  但经过这暗中较量,除非死磕赵王,否则没有谁会傻得一定要将一个亲王斩杀在民间。

  只是去年赵王没有回京师过年,龙心不太高兴罢了。

  但皇上似乎有意迁都回当年的燕、现在的赵,因而并没有责怪赵王不孝,在朝堂上已有意改变新的格局。

  正文卷 第660章 不靠一家塾学谋利

  只是如今的赵王,根本无意回去。

  他甚至悄悄和李坎商议,要不要来个暴毙了结这赵王的身份。

  只是堂堂亲王可不能随便死啊,会牵连一府上下无数条人命的。

  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但日子却是悠闲地过着。

  吃了些点心,喝了两杯茶,丁点他们就跑进来了。

  “老大,已经在东厢屋里装好了,下午把红薯刨干净试一下。”丁点在桌边坐下,就要伸手拿点心。

  “汗津津的,去打水洗了手脸,再来吃。”丁石头却打了一下他的手,“现在你是书生,可不是混子。”

  丁点缩了缩脖子,连忙起身去了。江虎子和刘学贵哈哈一笑,也连忙跟去了。

  李坎和韩逸青见他们忙完,便起身走了。

  “老大,三岔口往左不远就是袁家村,我听袁柏说,他们那夫子是隔壁河下村的,来时看见的那条长河,就穿过河下村。”

  再回来后,江虎子就一边喝茶一边说起别的村塾情况。

  “上河村、河下村、枫山坳和他们袁家村,都在那夫子家启蒙,多是读个三五年就弃学了,能读到八年的不多。”

  “夫子姓陈,不是下河村人,原是城里开铺人家的儿子,只因外婆家是这边。”

  “十年前铺子起火烧了,一家人就搬到了这边,买了两亩地。”

  “那时他已是秀才,就开了村塾,还娶了村里一个亲戚家的女儿为妻。”

  “只是十年也只考到了举人,之前打仗失了一次春闱,前年春闱未能上榜,今年病了一场未能赶上。”

  “如今他儿子都考上秀才了,也帮着带班,不过他带启蒙班和童生班,他儿子带其他班,一共四个班。”

  江虎子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看了刘学贵一眼,忽然笑了一声。

  “不过这陈家父子比夏秀才父子高尚多了,他们是有心教出士子的,四个班分配得很好。”

  “只奈何太多人打着识几个字懂些道理的心思,早早辍学,并没有一直读下去的打算。”

  “不过陈夫子名声好,十里八村还是不断有人过去读书。田庄这边虽然离得远些,但我们刚才找管事打听了。”

  “附近没有塾学,识字的不多,也都是靠做工或做佃户,恐怕五吊钱也不见得能供得起。”

  袁家村离江夏村有十多里、近二十里路,江夏村的隔壁是他们南城村,但现在他们的田庄是继续往南再往东走了很远。

  换言之,离城越远,环境越弱。

  江南好种田,江南出士子,这里本该是富庶之地,奈何……

  “无妨,咱们现在也不靠一家塾学谋利,启蒙班五吊、第二年四吊、第三年开始三吊钱,上午供一次茶点,下午不供,早些放学。”

  一向不参与这种小事情的赵简,突然开口。

  丁石头诧异地扭头看向他,并不明白为何他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断。

  只有赵简心里明白,江南本不穷,朱允炆在位时甚至文人风盛,却也积下百业失衡的诸多弊端。

  后来父皇领兵南下,几年战争,弊端爆发、江南疲弱、士人辱骂父皇,自然是杀了一批,隐了一批,剩下的投了新朝。

  正文卷 第661章 开塾学的难处

52书库推荐浏览: 燕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