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丁石做为九九塾学的夫子,听说还是被小夏秀才的小厮赶马车来强行接过去的,连课都不让人家上了,这事后来他们都听说了。
也因为这件事说起来,大家自然对那天的记忆就涌上心头,南城村的老村长当时就在席上,怎么可能会忘?
既然南城村的村长去了夏老夫子寿宴,为何南城村的村长做寿,却不见夏秀才家来人?
难怪九九塾学的丁石会感慨一句:可真是读书人呐。
是丢读书人颜面吧,这般失礼的行为,也亏秀才家做得出来。
于是江夏村的人便也觉颜面尽失,很是尴尬地保持了沉默,没有为秀才家争辩半句。
丁石头勾唇微笑,一句都不多说了。
刚才她就是故意的,目的也是让那桌爱说闲话的妇人听到,以后的事自然不必参与,就算夏家秀才事后来质问她,她也可以反驳。
你自己不来做客还人情,还怪别人言说?
当然丁石头敢这么明目张胆挑事,自然也是知道夏家三秀才乡试落榜,故意踩上一脚罢了。
谁让他们以前那么嚣张,才考个秀才就以为自己了不得而目空一切呢。
九九塾学一下出了这么多个童生,夏家要没有压力那肯定是假的。
就仿佛一夜之间多了许多横空出世的小老虎,现在看着没什么杀伤力,但很快就能长成极具威胁的大老虎。
而在这之前,江夏村塾的垄断也早已被南城村的九九塾学打破。
丁石和赵晨夫妇,成为无数农家人心目中真正德性操守齐全的书香典范。
大家都在议论、对比着两家塾学,没人知道丁石头心中真正的愉快之事。
夏家没人考中举人,等下一期乡试得三年后了。
也就是说这三年里,夏家没有进步空间,而九九塾学,却有两次院试机会。
夏家的落榜,也给九九塾学争取了机会,说不定等这边真的出了秀才,夏家也还是秀才呢。
哈哈哈……这才是丁石头心中最乐呵的地方。
到时看夏家父子还怎么牛气哄哄。
正文卷 第681章 买间粮行
老村长寿宴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每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江夏村塾也消停得很。
尽管不利夏家名声的传言已经传回了村里,但夏家父子却好像突然失了傲骨一般,竟然没人上门找茬。
对他们的反应,丁石头惊讶得很,但他们不出手,她也乐得悠闲。
陈拾却快忙坏了,田庄和收来的粮食早就堆满仓,可接下来又要收红薯,到时堆哪里?
最后只能来请示丁石头,干脆在杭城再开个粮行得了,还能增加人手过来干活呢。
也多个落脚之处。
敌人恐怕不会想到,他们不但没有离开杭城,还开了铺子做起了生意。
陈拾请示的是丁石头,实则是在询问主子的意思。
丁石头以为赵简只有这么多人,都是她见过的,却不知还有一批飞鹰卫潜在暗处。
而且赵府那些人都养在城北的另一处田庄上呢。
只不过那批人不能再送回杭城,也不能和赵简打上照面就是了。
丁石头想着自己做粮行也不错,有专属的粮仓,还能多安排些人到杭城来,而不是一直藏身于那么远的田庄上。
而且粮行也可以帮着消化那些红薯粉条,生意更好做。
有她心动,赵简立刻就同意了。
于是叶拾奉命在城里找新的适合开粮行的铺子。
原本是想年前增开一家茶楼的,说了半年了,因为地方不好找,也想在不掏老本的情况下以酒楼的盈利去实现。
因此这事一直拖着,结果茶楼没开成,先开粮行了。
但这次恰好就有合适的地方。
说合适是因为酒楼在城西南一条二街上,而粮行却在城南一条二街上,两家铺子从上方来看角度,呈三角之势,恰近两个角点。
按理现在正是收粮之后卖新粮的好时机,不可能有粮行会在这时候抛卖的。
但这家粮行的老板却是有名的孝子,虽然这里生意不错,他家却不是杭城人。
家中父母年迈而老母又病重,孝子想着在外混得再好,家中高堂无儿长伴膝下便是不孝。
思之再三,决定回老家开粮行去,既照顾了老父母,万一老父母百年之后还要守孝三年,若是仍守着这边粮行,难免不便。
叶柏知道这事,还是为了帮陈拾寻找粮商转卖他们收来的粮食,结果就这么赶巧,几乎是连夜赶去把粮行以对方开的价买下了。
富贵楼这一年在杭城颇有名气,赚多赚少,人家要买间粮行想必是没有问题,粮行老板也没多想,当场就收钱交契。
而且粮行也是刚收了一些新粮上来,加上原来陈粮一起,新的按实收价、陈的按八折优惠,一起卖给了叶柏。
这粮行老板也实在,见叶柏都没还价,自然也干脆,陈粮做八折,是很大优惠了。
而粮行老板在签了买卖契约文书之后,第二天就一家人收拾了行李和重要物件,几辆马车热热闹闹走了。
而且离开之前,粮行老板还贴心地将叶柏领着去附近几家铺子打了招呼,证明粮行已转手,以免以后产生什么纠纷。
正文卷 第682章 不是皇商
粮行是由叶柏出头买下的,陈拾没有去管。
到时陈拾会以田庄卖粮的身份和叶柏打交道,这样也能分散一些注意力。
毕竟田庄种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最好是别让人发现粮行和田庄是一家的。
必要时,他们可以将粮行再次转手换人。
只要产业在自己手中,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现在前提是先买下来。
因此,丁石头在家悠闲地做着秋天的厚袍、冬天的棉袄时,粮行已解决,收来的粮食有地方存放也能及时消化出去。
粮食进了粮食就是叶柏的事了,陈拾继续安排挖红薯的事。
而秦夜他们这些长工,在静悄悄收完葡萄之后,也开始挖红薯。
有田庄大产量,南城村这十亩地并不打算都做红薯粉条,但也没拿去城里零卖。
如今和平年代,虽然穷家人太多但也没有谁饿死了,因此,第一批红薯当然是用来赚钱,以及留种。
在这个基本上,丁石头蒸了红薯当下午点心,让学童们每天吃一个。
而且还做了红薯饭、刨了红薯丝做菜,把她能想到的吃法都试了一遍,这才开始做红薯块和红薯条。
这不是当饭吃,而是可以当零嘴吃的做法。
将红薯洗干净、去掉烂皮,上锅蒸熟、蒸软,捣烂,再用细纱布铺在盘箕中,用平底锅摊平摊薄变成红薯块,冷却之后放到盘箕中晾晒。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布包起来留一漏角,再挤到细纱布上,变成一条一条地晾晒。
晒干之后收起来,就是生红薯零嘴,可以直接吃。或者下油热锅炒炸,变成干货。
还可以在捣烂的过程里加上芝麻,到时吃起来更香。
自然,这些东西做出来,除了自家可以消耗一部分,多的也能拿到粮行去卖。
52书库推荐浏览: 燕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