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民国明珠_即墨伦珊【完结】(183)

阅读记录

  这里是深水国际海港,不远处还有几个,宝山,洋桥,外高桥码头,那里一般都是国人走的多,连一百多年的广口帆船也还有人在用,跑短途。

  在码头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里,有一队重卡车缓缓开来,卡车上跳下工装的工人,到处丈量忙碌起来。

  半天之后,就混了个眼熟,工头们纷纷打听:

  “这是做什么的?”

  有人笑着拱手解释:

  “这些都是平安药厂的,要建设一个集装箱码头,用起重机吊车,以后大家伙儿可就轻松了,几吨的货轻松吊起。”

  工头们脸色几度变化,只觉得五脏六腑都普拉普拉的往外冒烟火气儿。我们吃的就是抗大包的这碗饭呀。

  毁人钱途犹如吃人父母,这样的大仇,你们说的可真是轻松。

  别看现在的码头在混乱喧嚣之中井然有序,这种有序可是血和命换来的。从这个吴淞码头开立之日起,码头上的工人就分作三派,大大小小的争斗打了十几场。

  从赤手空搏到动刀子。场场见血见命,三派这才达成了和解。划分了出工日期。货物分配,也订立的抗大包的行业公价。

  ------------

  198最充沛的劳动力财富

  周三少爷曾经开玩笑说:

  “凭我的力气,就算是码头扛大包,也能比别人多赚一倍的工钱!”

  这话不是吹牛,他生的虎背熊腰,是天生的本钱十足。

  上海的纺织工人,黄包车夫,码头扛大包的,都算是劳动力最密集的产业之一。

  所以张美溪就忽然想了起来,集装箱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啊。制药业上的发展历史,她都可以一步一步的按流程推进,制药也是难的,配套跟不上去,方方面面都受牵连。

  然而制药工业之外的事情,她就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了。做事不太成体系了。

  张美溪细想了一下,就又摇了摇头。因为集装箱的创意太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就是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真的想发挥集装箱的作用,让它配得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个称呼,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能够让一个载重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实现标准化,并且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船舶、港口、航线、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物流系统。

  张美溪在浦东工业基地的大会上,简单的提出了一下设想,并描述了美好的未来,又说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致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就转移了话题。

  周二少爷却特别放在心上了, 一流工厂卖标准,二流工厂卖品牌,三流工厂卖产品,四流工厂卖苦力。

  周二少爷信奉张美溪偶然间说出的这句至理名言,并在平安集团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不断的应用。既然大小姐说过了集装箱。他就要把这个架子先搭建起来。

  把标准制定出来不难,说动吴淞码头的拥有人法国公司也不难。倒是最土气最容易被忽视的码头工人们闹了起来。

  码头和码头工人的关系,不是上级和下属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合作关系。就是占一个地盘儿,扛大包的和货主们直接交接。就像后世的互联网时代,快递员跟淘宝的关系一样。

  快递员们单独也干不了这一行,他们是总共归到一个快递公司,才有跟其他快递公司竞争的本钱。

  码头的工头们被平安测量人员的话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立刻转头回去,跟扛大包的壮汉们一说,又去汇报给他们帮派的首脑。

  码头扛大包的汉子们立刻群情激奋起来:

  “兄弟们,抄家伙,谁不让我们吃饭,他们也别想吃饭。”

  “我不认字,也弄不明白,到底是啥事情那?”

  “是平安药厂的鬼点子,要用他妈的科学技术顶了我们的饭碗。”

  “平安药厂的山东先生不是个神仙吗?有一种神药叫云南白药的?”

  工人们不识字的多,不看报纸。但是他们平时崇尚江湖义气,爱去茶馆儿,听说书的胡扯。所以也知道山东先生的。

  “说书的是瞎编,山东先生是个当官儿的大老爷,那里管苦力巴儿的死活?现在连黑米饭都吃不上了,你还吃哪门子青药白药那?”

  工人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罢工。然而罢工经常是没有用的。好多工厂主,一听说你罢工,立刻就开除你了,你回家罢工去吧。只要有鸟儿往你嘴巴里拉屎,罢工一百年也没人管你。

  所以工人们抱成团儿,行为就更加激进了,武力打砸。

  有少数几个码头工人还在嘀咕:

  “是山东先生弄的那。山东先生可是神仙那!”

  更多的人会破口大骂:

  “鸟个神仙,不给我们饭吃,砸了他。”

  国人是有信仰的,五千年文明,温良恭俭让。可是码头工人被压迫的太狠了。也就只剩下一碗卖力气换来的饭了。现在饭碗也要被抢,真是顾不了很多了。

  码头工人们冲了过去推搡。那些测量工人立刻抱着测量工具。转身跑了,坐着大卡车,扬长而去。

  这胜利取得的太简单了,码头工人的心思再简单,也觉得不可能。心里隐约觉得不对,但是他们单个说来,也是得过且过,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一艘日本的大货轮开来,船高三层,船头和船尾都冒着滚滚黑烟,这是烧煤的船。

  码头工人们排了队,在工头的指挥下,将日本船上的机械零件一件一件卸载下来。机械的部件大多是钢铁铸造,形状怪异,分量沉重。

  工人们又抱又扛,力气用尽,还是有人小声的提了一句:

  “他们说的那个吊车,想想也很有用那!”

  工头们集合在一起,商量安装吊车的事情,其实码头上本来是有木头杠杆的。所以原理大约也是知道的。费点心思,也有成功的希望。

  ……

  浦东工业基地,几万亩的地方,已经用白灰画了线,钉下了木头石头桩子。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开始挖坑。

  钱主任正喝了一口茶,又喷出来:

  “什么?被人打回来了?有没有受伤?”

  平安的人才总也不够用,所以去吴淞码头搞测量的总指挥只是一个外聘的技工。此刻那个总指挥技工正用手帕抹了汗:

  “倒是没有受伤,和码头的管理人员交接也很顺利,不知道有什么人鼓动的,那帮子扛大包的忽然发起疯来,要打架。”

  钱主任笑:

  “你们做文化的,都是有些文弱,这是简单的事情。再找人去一趟,问明白了就好。”

  平安再派精干的人过去,三两句就问明白了情况。

52书库推荐浏览: 即墨伦珊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