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容 作者:来自远方【完结】(286)

阅读记录

谢玄庾宣等人极是佩服,诚心与之相交。
这人在此大放厥词,辱及桓容,无异在讥讽他们不能识人,众人如何不怒。
“住口。”谢玄表情骤冷,目光犹如寒冰,“如你再做此状,我必禀于叔父,寻你父说个清楚!”
原来,讥讽桓容之人出身谢氏旁支,乃是之前有意同其结亲的一房。
桓容无意成婚,南康公主放出口风,褚太后虽觉得遗憾,到底没有再劝。
强扭的瓜不甜。
再者说,同样是谢氏,旁支和嫡支仍有天壤之别。加上这支十足庸碌,即便有子孙入朝,也是托家族荫蔽,遇上大事都要靠族人接济。
桓容不愿与之联姻,倒也说得过去。
然而当事者却不这样想。
闻听桓容婉拒婚事,第一反应是不识抬举。
一个区区的兵家子竟不将谢氏放在眼里?如果不是看他身负爵位,又有几分财力,自家岂会看桓氏一眼!
故而,宫宴之上,女郎的兄长借着几分酒意讥嘲。
顾忌谢玄在侧,起初不敢太过分。见桓容不理会,渐渐有些忘形。直到谢玄出声,方才意识到刚才说了什么,酒意立时消去一半,额头冒出冷汗。
知晓该人的身份,桓容眯起双眼。心中愈发肯定,拒绝这门婚事再正确不过。
有个这样的姻亲,绝对是自找麻烦,不知哪天就被坑上一回。即便出自陈郡谢氏也当敬而远之。
“谢兄如不介意,我有几言欲同这位仁兄讲明。”
谢玄转过身,斟酌两秒,侧身让到一旁。
他出身陈郡谢氏嫡支,出声训斥并无妨碍。放任桓容此举,则是明显的“胳膊肘向外拐”。但他相信,如果叔父知晓此事,绝不会出言斥责,反而会赞许几声。
谢氏发展至今,绝大程度上是依靠叔父。
家族固然重要,身为谢氏子理当维护,但遇上这样的情况绝不能黑白不分,姑息手软。
当断则断。
大树盘根,枯枝截去方能生出新芽。
谢玄此举出乎众人预料。
讥讽桓容的谢氏族人更是面色发青,满脸不可置信。
桓容打量他的神情,微不可见的掀了掀嘴角,旋即肃然表情道:“敢叫仁兄知晓,容在会稽求学时,得周师当面教导,深知一粟一米来之不易,需得珍惜。”
此言一处,四周便是一静。
“想必郎君家中豪富,米烂成仓,可任意挥霍。容却不敢。”
“此次随大军北伐,遇天灾频发,粮道不通,粮秣无以为继,大军数月不知肉味。南归之时,无论将军士卒,每日仅有一只蒸饼果腹。”
“经过此事,容愈能深省周师之言,无论何时何地,绝不敢浪费一粒粮食。”
“郎君讥嘲容无才无德,容不欲辩解。然郎君以珍惜米粮之事口出恶言,容绝不敢受!”
一番话掷地有声,在场的士族郎君多面现惭色。毕竟,他们都是桓容口中的“浪费”之人。
连谢玄都觉面孔微热,思及平日用度,不由得感到惭愧。
当然,人心不同,有被这番话触动者,也有不以为意者,更有人认为桓容是哗众取宠。只不过,有周氏大儒之言在先,没人会傻到当面出声驳斥。
早在秦汉之时,天子便劝农恤农,每年年初更亲耕稼轩。
桓容所言暗合惜农之意,又有北伐大军为例,谁在这时唱反调,绝对是脑袋不清醒。事情传出去,十成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建康百姓的口水淹死。
一番话落,桓容并没有穷追猛打,撇开满面青白的谢氏族人,转而对谢玄道:“今日御前献俘,谢兄和诸位兄长可要同上城头?”
“自然!”
谢玄朗笑出声,隔着衣袖握住桓容手腕,当先迈出脚步。
庾宣等人互视一眼,均是摇头失笑,快行两步跟上,宽大的袖摆随风拂动,擦过朝服下摆,飒飒作响。
彼时,司马奕已被请上城头,谢安等人站在一旁,并有数名孔武有力的宦者,谨防他再胡闹。

头戴却敌官,身着铠甲的卫士分立城头,彰显天家威严。
御道两侧人头攒动,宫中下旨,特许百姓于道旁同观盛事。
啪!
啪!啪!啪!
随着数声鞭响,一辆马车迎着城门行来。
车身两面红漆,由四匹战马牵拉。马身健壮,通体枣红色,额前均嵌着棱形斑纹,愈发显得神骏。
桓大司马身着朝服,头戴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腰间一柄宝剑,剑鞘雕刻虎踞图案,剑柄赫然就是一头卧虎。
车前司马分立足有,手持缰绳,挥动马鞭。
车架过处,煞气扑面而来,空气都似凝结。
道路两旁,百姓肃穆而立,满面敬畏,不敢随意发出声响。
城头之上,桓容见到这一幕,不禁握住双拳。转头看向旁侧,谢玄等人皆是屏息凝视,表情肃然。

52书库推荐浏览: 来自远方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