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孤注掷温柔 作者:阿堵【完结】(460)

阅读记录

有的读者说,第二部分,觉得长生很出彩,目的明确,手段多样,进步神速;而与之对比,子释仿佛是得过且过,原地踏步混日子。我认为,这样说是不公正滴。子释现在做的事情,从传承文明的角度来说,比长生做的事情还重要。立德立言立功,是古代儒家的人生追求。长生做的是立功,所谓建功立业,虽然很难,但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人还是很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记载了众多风流人物;而子释在西蜀做的事情,开始写的科举参考书还可以说是混饭吃(那个《点石录》已经是为老师立言了),现在编辑校对《诗礼会要》就是抢救保护文献典籍了,这不光是立言,从延续文明的角度说也是立德,和长生的功业相比是毫不逊色的。而且,作者大人为她的第一主角赋予了近乎神奇的功力,竟然要子释在没有助手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去编撰校对经典文献(《诗礼会要》是个杜撰的名字吧,但看描述也是重要的经典),这是什么样的记忆力,把整个“丹朱碧树楼”的文献装在脑子里?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想不起来历史上有什么人能牛到这种程度,只能说这是阿堵大人的厚爱,给子释两辈子的智慧,王母娘娘为了看“身心俱虐耽美文”,开的金手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乱,本来战乱中就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失散毁损,等到新朝建立,为了消除前朝的影响稳固统治,又会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销毁、删节、篡改史籍文献(焚书坑儒,四库全书等等),导致我们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东西寥寥无几而且错漏很多,不能不说是重大的遗憾,让每一个学习文史的中国人痛心疾首。而子释同学,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和同时代的人相比,应该更能体会到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要意义。本来对于改朝换代,子释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作为保存文献典籍的人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回到这篇文章上,开篇让西戎从中原带回了几乎全部的文献典籍,原来是这样深的一个伏笔,虽然丹朱碧树楼被一把火烧了,但有了长生的帮助,借助这批保存在西戎奥云宫的典籍,子释完全可以把前人的遗留的精神财富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设想,子释在后文中要做的,不会象一般耽美文那样,仅仅是长生的助手,明君的贤相,而是要成为文明的保护者、延续者和创造者。而长生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减少物质财富和人口的损失,为精神文明的延续提供物质保障。一个构筑有形的国家,一个延续无形的文明,这才是真正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天生一对,地产一双。
看到这里,才体会到作者大人这篇文章的立意之高,远远超出了一般耽美文章爱恨情仇的范畴,直接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的宗旨,中宣部不把“五个一工程”奖发给阿堵,简直是有眼无珠,天理难容。
万物生
作者:白芨
86章2009-11-04
抉择,这两个字,是痛。人临歧路,何去何从?
生或者死,子释的第一次抉择。择生而去死,大勇气大智慧。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然而这是俗人的境界,不是李子释。李子释的境界是君子居于斗室,而心意精神畅行八荒,为逍遥游。
不为形体所拘,心中有大自在。儒与道,浩然正气与超拔境界,在他身上达成完美的和谐,让他的精神圆融通透,无比强悍,一人便是一世界,身外风雨飘摇,心内不动如山。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他原本就是大家,连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数千年文明,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远超前人,典籍浩渺在他灵魂中扎根荣生,鼓荡这浩然正大的飓风,由是有了一种仁人悯世的情怀,万物生焉,万物育焉,朝代更迭只如云烟,乱世之中人如白草、命如蓬蒿,人在天地苍莽间艰难求生,自保已经不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皆以佛者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学矣。他不修佛道,却有真正的菩萨心肠,宇宙无穷,盈虚有数,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然而他不死心,竟想以一人之力,庇护所有乱世中挣扎求活的人。唯一个不忍之心,支持着他抱残守缺,妥协周旋,委曲求全,把柔之道发挥到淋漓尽致,刚得柔得,软得硬得,柔韧刚强,极尽水之柔弱与强悍,将身前事和身后名一并抛却。
然而不如此便不是李子释。固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愈艰难愈明慧,愈惨烈愈慈悲。

52书库推荐浏览: 阿堵 情有独钟 天之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