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业_糖拌饭【完结】(19)

阅读记录

  “嗯。”贞娘点头。

  接下来几天,贞娘便日日跟着自家爷爷,开始系统的学习李墨制法。

  “李墨是以松烟闻名,这取松烟必须造窑,咱家没那条件,你可以取油烟煤,然后去墨坊那边的换松烟,一斤油烟可以换下品松烟好几斤呢,中品的也能换两斤。”李老掌柜的道。

  “嗯,我晓得。”贞娘点点头,烧窑取松烟,收集松烟的是一根根竹管,轻的烟会飘的最高,因此,就会停在竹管的最远端,而粗重的烟煤就会在最前端,这样,一窑下来,就自动形成了,下品,中品,上品三个等级松烟煤。

  当然,若是换上品的松烟的话,几斤油烟也换不到一斤。

  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贞娘开始枯燥的取烟生活。和墨的烟煤不是一天两天能弄出来的,起码也得积累个月余,这还是少的。

  若是真正的墨坊,便是用年把来积累烟煤也是正常的。

  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贞娘过的很充实,再加前几天家了领了蚕子来了,每日里采桑喂蚕的,竟是忙的脚不沾地。

  每天早起gān活,忙到累了,洗把脸倒在chuáng上,一夜到天明,却也踏实。

  “qíng况怎么样?”

  这天半夜里,贞娘叫一阵说话声给惊醒了,透过布帘子,能看到外面厅上昏暗暗灯光,说话声是自家娘亲。

  “还能怎么样?金花姑父真是太过份了,我们刚去的时候,金花姑父定是得了消息,因此没有找到苏氏的人,问金花姑父,他还死活不承认,说没有这回事,金仙姑父也甩手置身事外了,还好,爷爷先前写给爹的信提到过这事qíng,因此,那些日子,爹一直暗暗的在打听,悄悄的盯着苏氏,我们才找到那苏氏,孩子都三个月了,是个小子……”回话的是李家大郎李正良。

  大哥回来了?贞娘的磕睡虫没了,便披衣起chuáng,走到外面,她想听听金花姑姑这事怎么解决的。

  见到贞娘出来,李正良笑道:“吵醒二妹了?”

  “没,家里现在养蚕了,每夜都要起来看看的。”贞娘回道,便坐在赵氏身边听着大哥说话。

  静夜里,还能听到一边屋里幼蚕吃桑叶沙沙沙的声音。

  李大郎憨笑的点点头。

  “那事qíng怎么解决,就由着那李进财左拥右抱。”赵氏气愤的道。

  “娘,哪能呢?这回金花姑姑还算是硬气,便要写休书休了李进财,可没成想,李进财这么个大男人,居然就跪在金花姑姑面前,求金花姑姑原谅,并当场写了一封休书,将那苏氏给休了,连孩子都不要,你没瞧见那样,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李正良摇摇头。那样子真没法看。

  “那最后倒底怎么了?”这时杜氏从一边的蚕房里出来,也一脸好奇的问道。

  “唉,到底一夜夫妻百日恩,金花姑父都那般的丢下脸面了,又已经把苏氏休了,孩子也不要了,金花姑姑又是那个的软心肠,哪里见得了那个,也就原谅姑父了呗。这回,姑父是跟着我们一起回来的。”李正良道。

  “这样就好。”赵氏点点头。之前大家商量着也是这么个结果。

  “好什么呀,这金花姑姑先前那么对姑姑,就不是个好的,如今那苏氏生产不过三月,孩子也才三个月,说休就休,说不要就不要,总让人有些齿冷。”贞娘嘀咕着。

  又想着不知那苏氏先前知不知道李进财是李家入赘的夫婿,若是知道,那一切是自作孽,若是不知,李进财就太渣了。

  有些叹息,这李进财是个祸根,这回没能扫地出门,以后不知又要整出什么事来,只是这种事qíng却也不是她能管的,只能以后悄悄的盯着他点。

  贞娘这话,赵氏等人又岂能看不清,只是宁拆十坐庙,不毁一门亲,再说了,这种事qíng,终归只能李金花自己做主,别人是帮不了的。

  想着,赵氏瞪了贞娘一眼,不让她乱嘀咕,随后才又问道:“那苏州的茶叶店谁管?”

  “关了,正身正言查了账,亏了不少呢,不关还怎滴。”李正良瓮声的道。

  “这真是,以前不是听说挺赚的钱的嘛。”杜氏一脸奇怪的。

  “那李进财的话能信?”赵氏没好气的道。

  “都是chuī的。”李正良回道。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

  “行了,都去睡吧,明天还要早起。”赵氏挥了挥手。又冲着正良道:“大郎,你明天起就叫上正身,赶紧着做煤炉,已经好些个人问我了。”

  这些日子但凡到李家来窜门的人,见到那煤炉都要问问。

  “嗯。”正良点点头,他走之前,已经在油坊边上的砖窑里订了煤炉胆,其他的他自己就能搞定,再叫上城门dòng的几个兄弟,这活就能铺开了gān。

  于是各人回屋,一夜无话。

  第二十六章 抓鬼

  第二天,李六老爷子带着李金花专门在各房走了一遭,感谢各房族兄弟为金花姑姑撑腰。那李进财也跟在两人身后,脸色有些憔悴。见人俱陪着笑脸。

  贞娘在边上瞧着,只觉得这人若不是特别无能,便是特别的能忍,而从族谱的记录来看,显然是后者。

  “金花呀,我可跟你,这男人是回来了,不过,你可别再象以前那么傻,由着他要gān什么就gān什么,你需得警醒,家里钱财,房契地契等全要抓在自己手上,不能有半丝松手,这男人没了钱哪,他就翻不出你的手心。”赵氏将李金花拉到一边,面授机谊。

  “谢谢嫂子,我记下了,以后定牢牢看着他,定不让他有半分起贰心的机会。”李金花也沉着脸道。

  这吃一堑得长一智。

  贞娘清楚,六爷爷在的时候,这李进财是叫不起来的,就怕到时六爷爷走的时候,金花姑姑压不住李进财,嗯,到时就让自家大哥和正身堂哥看紧一点。

  总之小心无大错。

  随后李家六房一行人就告辞回李村了。

  “行了,gān活。”赵氏冲着家人挥手。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家里蚕养的风风火火,再加上近些年来纺织业的发展,这蚕丝的收购价高了起来,连带着蚕茧的收购价也涨了些,这两季的蚕养下来,一家一年的生活费就出来了。

  当然,蚕茧的收入仅是李家这几个月的收入的一部份,这几个月来,最红火的就是李记煤炉,自家大哥跟正身这两个堂兄弟算是最价搭当,大哥专心的带着城门dòng一帮兄弟把煤炉作出来,正身则脱了一身道装,拿出他平日里忽悠人的本事,贞娘又提点了一点后世的营销手段,一时间,李记煤炉在徽州就窜红了起来。

  虽说煤炉一出来,就有人模仿出来了,但是正身听了贞娘的话,在最开始宣传的时候就注意宣传李记这个招牌,于是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所以,尽管一些有实力的小商家介入,但李记煤炉依然占着徽州一半的市场。

  因此煤炉的收入才是李家这几个月收入的大头,只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赚的钱又投入了进去,毕竟先前只是小打小闹,如今李正良正式从油坊辞了工,在城外建了一个厂房,自己又起了一个窑,算是正经的办厂了。

  也因此,李家人手头上倒也没什么余钱。不过,李家的发展是可见的。

  转眼已是深秋。

  贞娘一早起来,gān完早上的活后,便背着一个浅浅的木格子带着喜哥儿出门,去四宝街摆摊卖墨。

  身上的木格子就如同解放前街头卖烟的那种烟架,是她特意让自家大哥打出来的的,用来卖墨。

  积累了好几个月的烟煤,又跟墨坊那边换了些松烟煤,有了这些烟煤,她这段时间便把墨制出来了。

  只是刚开始,墨并不好卖,毕竟墨这东西,自明朝以来就基本定形,便是后世,除了加入一些机械化加工外,墨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

  当然,配方的多元化和jīng进也是有的,只是这些东西要让人识货也得要契机,得慢慢来。

  贞娘倒也不急,如今家计宽松多了,日子倒是一下子轻松了起来。

  “二姐,我要吃石头粿。”到得四宝街街口,街口有一个小铺,铺子的门口就摆着一个大大的煤炉,炉子上摆着一只平底锅,锅里摆着三个大粿,上面压着三块圆形的大青石,烫粿的师傅两只手悬空,五指分别按在那石头上,旋转着,三个粿被那石头压的跟纸一样薄,粿上冒着油脂,一股豆huáng夹着ròu香的香味扑鼻,让人闻着就流口水。

  这就是徽州特有的石头粿,喜哥儿见着就再也走不动了。

  贞娘这会儿也流口水了,前世,她每回到歙县,都要买这种粿吃,于是便掏了钱:“老板,来两个。”

  “好咧。”那老板吆喝一声,从桌边拿了两块巴掌大的油纸,包着粿的下部,一人一个的递给了贞娘和喜哥儿。

  这种粿外皮被石头压的很薄,里面的肥ròu丁已经完全化成了油润的整个粿油透油透的,咬到嘴里,外皮是脆的,里面被油浸透的豆huáng却格外松软,总之美味无比。

  姐弟俩一人一个吃的十分的开怀。然后在一边的槐树下摆开摊子,就是把背上两片合在一起的木格架打开摆在地上。格子里都摆着各种墨。

  从松烟墨,到油烟墨,还有漆烟墨都有,另外,贞娘还制了两块药墨,虽不是八宝五胆药墨,但这种药墨也是极好的,对于火疮有极好的疗效。

  “姑娘,又来卖墨了?”贞娘的摊子刚摆下,就看到一个三十左右的胖胖的妇人,挎着一只蓝子走过。

  “嗯,婶儿去买菜啊?”贞娘也连忙起身打着的招呼,她卖墨有几天了,这位婶儿可也算是她的老顾客了。

  从她卖墨的第一天,这个婶儿说买一块试试之后,接着几天都会来卖,说家里人用的都说好,要卖了送亲戚。

  “嗯。”那婶儿点点头,又道:“再给我拿一锭油烟墨。”

  “好咧。”贞娘欣喜的道,这位妇人每天都是早上买菜的时候买,算是帮她开张。

  贞娘拿出两个硬纸盒子,装了两块油烟墨递给发那妇人。

  那妇人付了钱,便告辞了。

  就在这时,前面不远一阵骚乱,许多人不由的都朝前面去。

  “大叔,出什么事了?”喜哥儿是个喜欢的热闹的,便拉着路过的人好奇的问。

  “白莲教的仙姑在抓鬼呢。”那位大叔道。

  “抓鬼?帮谁家抓鬼啊?”贞娘这时也好奇的问。

52书库推荐浏览: 糖拌饭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