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也赶在十二点之前更新啦!足足一万字,还不赶紧夸我帅哈哈哈。
☆、第63章 第六十三回
福缘深厚,在国师这一脉这儿指的可不是位高权重、平安长寿、多子多福……什么的,而是专指能说话算话。
具体一点说,就是能让当前~执~政~者,包括皇帝,监国的太子,或者摄政王,充分信任且听取意见并保证履行承诺的本事。
国师人老成jīng,眼光不凡——实际上他看出的“福缘”跟小金的“直接加寿命的福报”也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他很看好林海,主要就是看好林海对将来执政者的影响力。
老道士和他的爱徒各自卜了一卦,卦象上看,林海正是他们这一脉的贵人和转机所在。到时候兴许林海只要一句话,就能留下几位徒子徒孙的xing命。
顺带一提,老道士和他的徒子徒孙的确多有修为在身,只是看着再仙风道骨,又能神出鬼没,他们依旧是人——当年他们让禁军围了个正着,才不得不乖乖就范。
这位给太上皇炼丹挑药的中年道士得了这一卦,不说喜上眉梢,但那周身的气势一变,伺候他的小徒弟都看出了几分。
小道士瞧着中年道士的脸色,小声问,“师父,喜从何来?”
中年道士一脸慈爱地看着小徒弟,“不论如何,总有生机,缘何不喜?”
他为太上皇炼丹多年,他不会以为自己还能侥幸逃生,但年幼的小徒弟却不该有此一劫。
小徒弟还是半大少年,当即咧了嘴。
太上皇的寝殿中,亦是灯火通明,太上皇撑着下巴斜靠在榻上,光是远远瞧着,一股暮气扑面而来。
太上皇沉默许久,忽然拍了拍枕在自己腿上的令太妃,“也不知道还能护着你们多久……”
令太妃睁开眼,柔声道,“快了。”她扭过头望向太上皇,“宸儿也快回来了。”
宸儿……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太上皇对这个儿子寄予了何等厚望。
而在千里之外西北大营的大帐之中,义忠王亦是孤枕难眠。
正值四月好光景,西北业已回暖,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义忠王gān脆披上衣裳,在帐外随意走走。他的心腹太监和侍卫们则稍微落后几步,跟在后面。
却说跟着义忠王来到西北的太监,可是从进宫起就伺候他家殿下的老人。
作为太上皇与义忠王父子那场激烈的冲突的见证者,甚至在天下这对最为尊贵的父子闹得不可开jiāo,甚至已然动手并动用侍卫的时候,他就在墙角儿瑟瑟发抖……果不其然,这次父子冲突就以太子被废收场。
这小太监本以为以为自己看了太多听了太多,静静等着赐死的时候……又被废太子亲口要到跟前继续伺候。
他再见到殿下,就猛地跪在地上,红着眼眶道,“愿为殿下效死!”
废太子还笑得出来,“我把你要来,难不成是让你死的?这话以后不要说了。”说完,扭头就走了,只给这小太监留下一个高大又潇洒的背影。
“chūn和,过来陪我说说话。”
义忠王开口打算了太监的回忆,他立即快步上前,在王爷身侧站定,微微躬身道,“回王爷的话,奴婢听着呢。”
义忠王已经收到了好几“轮”京中来信,媳妇有孕的狂喜很快被后面的事qíng……接连冲淡。
反正义忠王现在的心qíng不怎么好。
“chūn和,他就非得我断子绝孙才能出气不成?”这个他显然指的是太上皇。
王爷问这个……
纵然chūn和半生都在伺候义忠王,又素来以直诤闻名,这话他都不敢接——确切的说,是不敢把他的想法以实相告。
chūn和斟酌了片刻,才轻声道,“不依不饶的是那一位才对。”那一位,说的就是令太妃了。
“那也是他默许,不然谁敢听令照办。”
虽然王爷说得是大实话,chūn和也不能不劝,“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兵来将挡,王爷无需担忧。您带军在外,那位反而不敢再妄动。”
若是让令太妃自己拿主意,那真都是妇人手段,比如下毒……不是他小瞧令太妃,别的她也不会。
可有肃端王和忠顺王多方襄助,手头药材丰富,又有暗卫供驱使,所以令太妃真要一心下毒,也差不多是一毒一个准。
这次若不是林海意外“发威”,他媳妇那边兴许就真一尸两命了。
想到这里,义忠王摇了摇头,“倒是又欠了他一次。”这个他指的就是林海了。
这个话chūn和敢接,“林大人当真是位奇人。”
义忠王终于笑了,“抛开修为,他兴许不比国师差。”
这……不至于吧。
chūn和不会傻到反驳自家王爷,“兴许……林大人将来还能为王爷再带来些惊喜。”
义忠王摆了摆手,“但愿吧。”他心里想的是,我的回信老林收到没有?
身在京城的林海收到回信的时候,已经过了小半个月——居然是义忠王的亲笔回信!
这有点出乎林海预料了。
作为户部左侍郎,他必然是个消息灵通之辈。
相对只能多赚点银子留给子孙,政~治~上并没有太大野心的东北三王,一直不显山不露水闷声经营的西北王才是真厉害,因为他早有“自立门户”之心。
西北王是绰号,这位王爷的正经封号是广庆王。
自从贾代善去世,太上皇与圣上面和心不合,父子俩都没有把太多jīng力放在西北。
而朝堂上在经过极为复杂的多方政治妥~协~之后,历任西北守关大将都不qiáng势,这些大将的本事……也就那样。
这就给了广庆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提多年持之以恒地收买人心,只说要想往关外行商,都得过西北广庆王这一关。
广庆王只是不在京城而已,论实力他大约比肃端王和忠顺王加起来还稍微qiáng那么一点。
也正是因为谁都看得出广庆王势力已成且虎视眈眈,所以太上皇与他的儿子们都不想闹得不可收场——否则一准儿给广庆王捡便宜……广庆王实力如此,关外又有北狄jīng兵,义忠王纵然有大军在手,一样不敢轻动。
好在广庆王再怎么觊觎江山,他毕竟是宗室,自然也不想让关外的北狄人,连带着前朝后族的穆家再次杀回关中——虽然广庆王最初的那点子家底,正是来自穆家走私盐铁上jiāo来的孝敬。
放下手中的密报,林海不由感慨一下:甄应嘉兜兜转转终于下定决心投靠广庆王,其实也挺……理由充分的。毕竟人各有志嘛。
不过甄应嘉在新近投靠广庆王后,还能在义忠王跟前全身而退……林海就服他。
下一封密报果然说的就是甄应嘉:现在处境不太好,光调配粮饷就够焦头烂额,自然也没脸诉苦和求救。
林海忍不住笑了,“种什么因……”
王禅正坐在窗边绣着肚兜,听见动静不由抬头:明媚的阳光正好照在老爷的脸上,看过去老爷整个人都在发光。她心中微动,不由嘴角上挑,眯了眯眼问道,“老爷想什么呢?”
“甄应嘉要倒霉。他不自量力,我当然要幸灾乐祸。”随后林海便解释道,“西北的粮糙战时是就地征用,我听说当地士绅不肯配合。”
王禅亦笑,“原来是这个。我不知在哪儿听了一耳朵,说他急得又要把他家大姑娘送给广庆王。”广庆王是义忠王的大堂兄,都快六十的人了。
林海一挥手,“不提他了。笑话他一会儿就成了,”他再次拿起义忠王手书,“你二表哥回信……实在是太别致了。”义忠王回信的口气和格式都跟朋友在~微~信~上闲扯……神似!
比如义忠王回信的第一节是:“我知道了。你又救了我们夫妇一次,回来好生谢你。我媳妇和儿子媳妇还得你多照顾,你不要推辞才好。你推辞的话,我就不知再求谁帮衬。”
我媳妇和我儿子媳妇都要你照顾……这话白得简直……让林海哭笑不得。
不过想想雍正那大名鼎鼎的御批“知道了”和“朕就是这样汉子”,一旦接受了的话,就是萌萌哒。
下面那一段……更是满满的重点:“我知道得不少。你不用担心,有些事纵然有证据也不能拿到台面上说,我相信你懂。”
我确实懂。但这字里行间洋溢而出的“宝宝心里苦但宝宝没法说”之意,又是怎么回事儿?
52书库推荐浏览: Fahrenheit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