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Fahrenheit【完结】(122)

阅读记录

  赵之桢一胳膊又把元chūn按到了自己胸前,郑重许诺道,“还得是重重一笔。”元chūn有此志向他一点都不奇怪,只是兴奋之下透露真心最是难得。

  转天,赵之桢上朝,元chūn便打发总管太监出宫传话:除了请大公主与驸马,贾蓉的大舅子入宫之外,自然也不忘暗示请他们进宫说话的缘由。

  贾蓉的大舅子就在宁府暂住,送走宫中太监,仰头便是跟贾蓉相视一笑。

  至于大公主赵暄万分直白,“父皇可算想起你了。”

  大驸马石江显然沉得住气,“且看明日应对。”说着,轻轻捏住大公主的双手,“辜负谁我也不能辜负你。”

  这日早朝后,林海应诏到毓庆宫跟赵之桢书房说话。

  稳坐户部尚书多年,深得太上皇信任同时也为赵之桢倚重的林海,果然也觉得重启海运再建海军英明无比,当他得知这主意还是元chūn琢磨出的,也微露惊讶之色。

  片刻后,林海起身道,“恭喜圣上!”他也是深谙点到为止之道,毕竟圣上的嫔妃不是臣子能轻易品评的。

  林海的反应,让赵之桢十分受用:爱妃因为才智或是品德而得人敬重赞美,他也是俱有荣焉!

  之后君臣二人又细细计算了一回,只要赵之桢不是从零开始的重建,也不希冀~海~军数年之内一横扫东南,国库还是“游刃有余”的。

  不过赵之桢分明心qíng不错,林海有心提醒道,“圣上,西南战事不容小视。”

  难不成林海觉得向来不擅兵事的平南王麾下骑兵,会比以四处作战劫掠北狄骑兵更能打不成?显然不是。

  身为一个恪尽职守的老牌户部尚书,哪怕他即将转任吏部,这“毛病”也是一时半会儿改不掉:打仗不怕花钱,但他很不满“手太长”以及“心太贪”。他此时压根不能算是“上眼药”,而是实打实地告状了!

  “温家啊,”赵之桢自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比起温家他更相信林海的为人,“爱卿且瞧着吧。”

  重启海运便是为了杀jī……若说猴子做得让大家都没了脸面和默契,赵之桢可就没耐xing先“儆”,而是像他跟元chūn说过的那样“jī猴一起砍”。

  傍晚,赵之桢一如往常踏进景仁宫。

  元chūn迎出门来,抬眼一瞧,“圣上今天有心事?”

  赵之桢摸了摸脸,“这么明显?”

  “掐指一算。”

  “你……真是神机妙算。”

  进门落座,元chūn亲自端了盏六安瓜片上来,“您先润润喉。”

  赵之桢掀开茶盖一瞧,“你这是让我降降火气吧?今天看你jīng神倒是足。”

  “chūn乏罢了。”元chūn抿嘴一笑,“您刚才见谁了?”

  “你姑父。”

  元chūn沉吟片刻,指尖往西南方轻点,“又是那边儿?”

  “除了他们还能是哪?”赵之桢啜了口茶,“先说说你见了那两人感觉如何。”

  上午,贾蓉那位大舅子的媳妇扮作大公主的丫头,跟着大公主一起,先去见过太后,又到坤宁宫晃了一圈儿,之后才到在景仁宫里坐了大半个上午:若无赵之桢作陪,元chūn也没胆子擅见外男。

  再说贾蓉大舅子姓方,身为前朝皇族不说,如今在大齐还是东北都无官无职,他媳妇身上也没个诰命,不想点法子也进不了宫门。这个年轻媳妇是东林大海商的大女儿,自是颇有见识。出嫁后与丈夫仔细经营,加上娘家的好底子,十几年下来,果然挣下一份偌大家业。

  钱挣得太多,自然就该琢磨把钱换成权了。此番,她也不是只为了丈夫的前途,而是为了全家,甚至包括她的娘家一起进宫谋条晋身之道。

  元chūn跟这位说了会儿话,认定这位是个伶俐人。此时,对赵之桢也老老实实地道出自己的心思:他们两口子态度恭敬,投靠之心亦是十分坚定,大约为此付出大半家财也在所不惜。

  元chūn轻声道:“原先我也是小瞧了他们,他家光是大船就有二十几艘。”而赵之桢真正指挥得动的海军大船又统共有多少艘?也不过这个数量罢了。

  赵之桢闻言,笑着应道,“听着是挺诚心的。”

  其实大齐海~军~就在京城之外百余里的地方驻扎巡游,无奈积弱太久,大家也就不怎么把他们放在眼里,宫变之前,费家都没人想起要争取下这支部队,而时至今日连圣上差点都把他们忘到九霄云外,不得不说是种悲哀。

  话说,太上皇顾不上海军,也不是什么眼界问题,原因就俩字:没钱。

  从刚登基那会儿国~库~里gān净得连耗子都看不见一只,到如今银多粮足,更是养出了三支真正称得上jīng锐的骑兵——分别驻守北面大关,京郊,以及堵在平南王的大门外。

  太上皇已经非常了不起,不过这也是他的极限,实在是没有jīng力和财力再养出qiáng大的~海~军了。

  关键是,太上皇对jīng锐部队从未吝啬,向来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惜太上皇并没亲自带过兵,他的慷慨也让军中生了为数不少的“蛀虫”。

  而新君赵之桢大半辈子都在军中打滚儿,虽然比他父皇更为重视兵权,却不会像太上皇这样好说话……也好哄骗了。

  赵之桢琢磨片刻,又道,“既然你瞧着好,我也召他们见一见吧。”

  圣上果然雷厉风行!元chūn问道:“你可是下定决心了?”

  “千难万难也得推行下去。”赵之桢摇了摇头,“你最知道我的心思。”

  元chūn当然知道!

  赵之桢的“杀jī杀猴”打算之中,“jī”都是三四流人家,处置了也没啥影响,只要别牵连太过便是。至于“猴”,元chūn还真猜着了赵之桢真正的目标:那就是温家和李家。

  李家倒还好说,赵之桢暗示他们让出吏部尚书之位,他们也知趣,没什么犹豫便jiāo了出来,好歹让赵之桢心里舒坦了不少。

  温家……似乎不那么容易“屈服”。身为太上皇爱将信臣,这么些年也快了成了无冕的“南方王”,而南方军也差不多能改成“温家军”了!

  而之所以跟不会打仗的平南王僵持了好几年……尤其这一两年,温家打不过平南王纯是笑话,在赵之桢看来他们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狡兔死走狗烹倒是真的。

  元chūn轻叹道:“武将哪里会像文官这样好妥协呢。”

  她其实能想得更远一些,温家能发展到今时今日,险些把~官~军变成~私~兵,后勤必然让他们掌握了大半,甚至连当地官员行事都要看他家的脸色:想让别人为了卖命,帽子银子真是一样都少不得。

  当然,温家若非深得太上皇倚重,同时更是废太子的母族,想军政一把抓也是白日做梦。同时,这也是赵之桢无论如何都忍不下温家的关键原因。

  赵之桢也跟元chūn想到一块儿去了,“我在北方大营那会儿,兵饷粮糙会过问,却都不敢伸手。”

  元chūn睁大眼睛,“您难不成还嫉妒了?”

  “对极了。”

  对他这个亲儿子,太上皇当年尚且没有这般放权,赵之桢心里如何舒坦?

  没登基那会儿,他曾跟元chūn商量用儿女亲家来安抚一下温家,结果他的“好意之桥”都搭上了,温家虽不至于毫无回应,但也矜持上了,和赵之桢的期待实在大相径庭。

  眼见赵之桢眉头微皱,元chūn轻捶起赵之桢的肩背,“迟早得有一战。有些人不撞个头破血流,不会学乖。如今看您和气,还要得寸进尺呢。”

  太上皇总体而言,还是倾向于能不打就不打,但真要动手也不畏惧。赵之桢则不然,一般他都习惯于先把敌人抽得亲娘都认不出,若是一口气没弄死,再坐下来谈一谈……这个慡利脾气……说实话,元chūn很是欣赏,毕竟她也是将门之女。不过在军中这样行事,能收获军心,但做了皇帝,没准儿得让“读书人”扣上个“bào君”的名头。

  赵之桢拍了拍元chūn的手背,“正是这个理。”

  这话若是别人来说,赵之桢必得勃然大怒,把人骂走不说还得作势要罚:明明恨不得温家人立即jiāo权,滚回他眼皮子底下养老,偏偏太上皇还看着呢。

  温家在先犯上之前,赵之桢还不能落下“卸磨杀驴”、“翻脸无qíng”的口实。

  元chūn想了想,又劝道,“我听说南边走私成风,给这些船家留条明路,您……也能多收些商税,毕竟商贾获利远超农工。”

  以圣上一向的为人,他用人,绝不会白用,好处是肯定有的。用海商牵制住那些越发骄横,几乎控制了整个漕运的官员和商人们,不失为好计策,而且这些人大多都“诚心”过孝敬圣上的大哥和二哥。

52书库推荐浏览: Fahrenheit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