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小说通常又是悲观厌世的,主要因为写悲观厌世的艺术小说较为容易;写乐观向上的艺术小说不是不可能,但是这类小说很难打响。"(《科幻之路》三卷711页)
总得来说,真正发自内心地渲泻颓废厌世倾向的作品在科幻长河中极为罕见。在对未来的态度上,中外科幻作者惊人的一致。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科幻艺术的未来主义价值观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不合拍的,是一种冲击和批判的力量。下面两段论述分别出自大陆和台湾科幻作者,但内容却惊人的一致,足见民族文化的共性所在:
"反思中国文化,很大成分可以说是向后看的文化。中国大地上,近年崛起多少的西游记宫、封神演义游乐园、历史人物蜡像馆,都是这种文化思维定势产生的结果。就拿成都市来说,耗费巨资修建了'惊奇迷乐大世界'、'水泊梁山'。其结果门可罗雀。……科幻文学是面向未来的文学,它将把中国人的目光牵向未来……"(《中国最新科幻故事·第二卷前言》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投资意愿非常非常低落。但是我们看看我们寺庙投资反而发展到非常可怕的地步,加上武侠小说盛行,大家都很想逃避在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我们目前解决经济问题,工业无法突破的问题,跟我们缺乏科幻精神有关--我们没有前瞻的精神。我们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没有人想到未来,就只想逃避、发牢骚,这可能是我们科幻小说家的责任。"(黄凡,《科幻小说座谈会发言》,转引自《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73页)
四节 世界主义的价值 第八章
熟读科幻作品的人会发现,中外科幻小说有两点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喜欢用世界性的背景,并且将人类视为统一的描述对象。这种典型的世界主义正是科幻艺术的优秀传统。"科幻是跨越所有种族、宗教、信仰和国界的当代世界神话。"(《美国科幻迷协会和美国风格的科幻热》,转引自《科幻世界》95、12)
作为科幻小说的诞生标志,《弗兰肯斯坦》将情节背景一直延申到北极。凡尔纳一直习惯于把整个世界当成他作品的背景,并且歌颂了许多并非法国人的英雄,象《海底两万里》中的印度船长和《大炮俱乐部》里的美国探险家等。在威尔斯的短篇名作《星》中,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物,整个人类成为主人公,共同面对着慧星即将撞击地球的灾难。斯特普尔顿的《最后与最初的人》更是有人类无人物的科幻典范。这样的作品纯文学界里从未出现过。别利亚耶夫的作品逼真地描写了印度、加勒比海等地区。写于冷战时期的法国科幻作品《冰人》不仅让各国科学家一起面对文明自我毁灭的历史,甚至写到一对分别来自美苏的科学工作者的爱情。其它象太空旅行作品、灾难题材作品,更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线。
世界视野,或说人类视野,应该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魅力所在。其它文学体裁常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相当多的纯文学作品很少越过作者本人的生活空间,甚至有"私小说"(二十世纪初日本文学界的主流,以写作者私人生活为特点。)、"自叙传"这样的流派。能在一篇小说里以两个国家为背景是极为罕见的例子。也正是由于科幻作品较少地域性特点,使得其中的优秀之作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至有的科幻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上的人若是都象我们科幻界那么不分国籍、民族、性别、年龄,都象我们科幻界那么真挚坦率,亲密无间,我们这个星球岂不更加美好!"(吴定柏《在《轨迹》主编家里作客》,《科学文艺》88、2)
科幻艺术中的世界主义倾向,同样来源于科学的价值观。因为科学是最没有界限的文化领域。科幻艺术对科学的倡导,直接导致了这种四海一家的倾向。在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流的情况下,世界主义的科幻艺术将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理解架起友谊之桥。
五节 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 第八章
"和一切题材的小说一样,科幻小说给予读者的主要是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尤异《再谈科幻小说》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翻开任何一本文学基本原理教科书,关于文艺作品之社会作用的论点大多确实不出这三条范围。科幻艺术作为艺术大家庭的成员,其社会作用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去寻找。
另外,与时代要求相匹配,必须将科幻艺术的娱乐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当今艺术作品的消费方式直接相关。在今天,要求人们统一购买的图书或统一观看的电影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文艺类作品都必须在满足文化消费者消闲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发挥其它功效。对于科幻艺术这个早就"下了海"的领域更是如此。
在讨论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时,我们还必须确立一个原则:"科幻小说和普通小说一样,内容不好的对读者就有坏处,写得好的对读者就有好处。"(杨万运:引自《台湾科幻小说精选》458页)外界人士对科幻的批评,往往是草草地看了个别科幻作品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别作品恰恰形成于粗制滥造。当然这也与科幻艺术的编辑与出版还未走上系统的轨道,宣传机制不建全有关。科幻界还很难让外界人士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第一流的作品了解科幻艺术。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