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之路_郑军【完结】(61)

阅读记录

  对于科幻艺术的社会价值这个问题,中外科幻工作者已经作了大量探讨,在此,笔者仅仅作一下总结工作。

  一、科幻艺术的认知作用。

   "的确,人之所以异於禽兽,在於他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他对知识的追求已大大地改变了社会和文明的进程,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整个大自然的面貌,无一不受影响。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科幻小说正是反映这些转变与影响的一种尝试。

  透过了小说形式的探讨,科幻创作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科技、社会、自然等相互关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冲击着人类每一活动领域的今天,这种了解无疑是急切和必需的。"(李伟才《超人的孤寂》)

  在另一篇论文中,作者探讨了科幻小说认知功能形成作用的细节:

   "科幻小说的启示作用道德表现在活跃思维方式上。科幻小说中的许多科学幻想常常是一种变形、夸大了的科学假说。其中部分可能实现,部分却可能永远不能实现,但它使人学会探索、猜测、打破了单一的从实际到实际的刻板思维模式,促使大脑思维活跃,激发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升华,激发创造力。"

  张静《科幻小说的启示和警世作用》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

  二、科幻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讨论,一是艺术对全民的教育功能,或者说对一般性的艺术欣赏者的教育作用,薰陶作用。二是具体对在校生的教育作用。

  在广义的教育作用问题上,郑文光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就作过阐述:

  "对于我们国家从几十年战乱中复苏的经济建设大军来说:一个科学的大脑,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科学的态度,还是首要的。通过科普文章去宣传,不如通过文学作品去感染、去渗透、去熏陶来得好。科幻小说从内容看,有许多简直是不科学的,例如鲁讯翻译的《地底旅行》,那个德国教授和他的侄子竟然来到地壳下面,这是违背地质学常识的。但是书中主人公追求科学的执着、顽强、无畏精神和穿插期间的地质学和地层学的描述,却是令人神往的。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将会比一百本普及地质知识的小册子更有助于培养建设新中国所急需的一支作风顽强、不畏艰苦的地质大军。"(郑文光《鲁讯思想对我的哺育》摘自《郑文光70寿辰暨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

  另外,有的科幻作者认为:

   "科幻小说对人的坚韧不拨的开拓探索精神,好奇心理,以及养成真善美的好品格也有所助益。一部好的科幻小说,主人翁常常历经千难万险追寻科学真理。幽默、好奇、富于同情心、人情味等豁达性格在科幻小说中也时有闪现。"(张静《科幻小说的启示和警世作用》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

  还有的作者认为:

  "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因循守旧,固保传统,这部是我们最大的羁绊。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未来的重要,意识到科幻小说创造的许许多多未来的形象可启发读者,引导他们思考,强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一切惊人事件的适应能力。"(凌晨《略谈信息时代的科幻小说》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在普通的中国民众中形成科学氛围,使大家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帮助中国人普遍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素质,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而在这项范围广泛,内涵宽广的工作中,科幻艺术能作出特殊的贡献:作为艺术(当然是其中出色的那一部分),可以起到直指人心的作用。把科学精神直接输送到人们的心灵深处。科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可以不分时间,场合地发挥作用。使男女老幼都感受它的熏陶。这些都是系统的科学教育所不具备的。

  在科幻艺术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功能上,吴岩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儿童科幻小说的功能》一文中,吴岩将科幻小说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概括为"促进直觉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等几条。

   在具体的知识领域,某些有针对性的科幻作品也起到了教育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最佳的方式莫过于用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年来,《科幻世界》杂志发表了不少关于'环保'题材的科幻作品,而在青少年学生投稿最集中的'校园科幻'栏目中,编辑也特别重视'环保'内容。大量的稿件表现出了新一代人的'环保'意识正在加强。许多中学生在作品中对'蓝色的地球母亲'表示了深沉、真挚的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与愤慨。青少年用幻想的方式,指出如果再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终有一天,地球会变成黄色的死星,人类也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太空流浪儿。"(《"环保"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田子镒《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又比如:"生态学一词在1955年还鲜为人知,仅是少数科学家的专用术语,由于科幻作家的大力推广,今天已经广为流传了。"(美:克里斯·摩根《世界科幻史画》转引自《科幻世界》96、5)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