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之路_郑军【完结】(62)

阅读记录

  在后面的"推广篇"中,笔者将继续讨论如何挖掘科幻艺术的教育价值的问题。

  三、审美价值。

  这一点在前面讨论如何挖掘和表达"科学之美"时已有详细论述。在后面关于写作技巧的内容里也有相关讨论。在此不多叙述。

  四、 科幻艺术的娱乐价值和市场价值

  这两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科幻艺术只有具备娱乐价值,才具有市场价值。对于纯粹的科幻迷来说,他们喜爱科幻,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探索性情节。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则另有原因。吴岩对此作了专门分析:

  "在未来的时代里,科幻小说的功能中还应具有逃避性,成为一种'荣耀'的逃避文学,帮助我们逃出由于缺乏科技和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囚禁肉体和心灵的现实,短暂地窥视身心全部获得自由的未来。(吴岩《理论与中国科幻的发展》《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也就是说,普通欣赏者将关注科幻艺术的幻想性和神奇性。

  这两者是一内一外的关系:科学是科幻艺术内在的吸引力;幻想是科幻艺术外在的吸引力。许多科幻迷都有类似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喜爱科幻作品的原因,由它们的神奇情节,渐渐发展到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富裕程度日渐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内容,而文化市场也渐渐成为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的市场。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在这个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中国尤其如此。"伪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在我国正大行其道。但这并非反映群众的消费要求,相当程度上是创作者一厢情愿和没有竞争对手的结果。

  至少在中国,科幻艺术在整个文化市场是罕见的"朝阳艺术",潜力巨大,且呈卖方市场的特点。对有眼光的艺术市场开拓者来说,科幻艺术应该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对科幻市场的分析我们将在最后一部分详细表述。

第一节:科幻题材的分类

第二节:科幻题材发展的最新倾向

第三节:双重主题的平衡

  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是科幻艺术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981年出版的《论科学幻想小说》中,不少论文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但由于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系统性不强。1994年,《科幻世界》杂志刊登了美国科幻杂志编辑本·博瓦的《科幻创作教程》,不过这个版本尽管系统性强了,但却忽略了科幻创作的特殊性,而只是把纯文学创作的技巧照搬过来。稍后《科幻世界》又由本社编辑人员执笔写了名为《林聪点评科幻》的系列短文。据作者介绍,"林聪"这个笔名就源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见一斑。这些短文经加工,再补以范文,以《柔软的星球》为书名出版。"林聪点评科幻"中讨论了一些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在业余作者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读者基本是初学创作的业余爱好者,所以也混杂以大量纯文学的创作规律问题。对于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无法展开来深入讨论。

  接下来的三章中,笔者将讨论科幻创作的规律与技巧。其原则是,不再涉及与纯文学创作有关的那些问题,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而是集中在科幻创作本身特定的问题上。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题材问题、虚构与写实的关系问题各自辟有一章来分析。

一节 科幻题材的分类  第九章

  了解题材是研究作品的第一步。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学习创作,对科幻艺术题材范围心中有数是必不可少的功课。科幻研究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过一些总结,不过,大多以"菜单式"地列举题材为主。比如,中国科幻作者宋宜昌将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总结为以下几类:"太空题材、生物与环境、战争与兵器、过去未来的历史、恶梦和警世、大灾难和世界未日、超越时空、技术和技术制品、城市与文明、机器人和超机器人、机制思维、超能力、进化畸形、性和性异常、污染问题、反科幻题材。"(《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引自《论科学幻想小说》)

  英国的布赖恩·艾什将科幻题材分为十九类之多,计有"宇宙飞船和星际旅行、太阳探索和太空殖民、生物和环境、战争和武器、银河帝国、未来和被替换的历史、乌托邦和噩梦、灾难和末日、丢失的世界和平衡的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技术和机械制品、城市和文化、机器人和合成人、电脑和控制论、遗传变异体和共生体、心灵感应和超感官知觉、性和禁忌、宗教和神话,内在世界。"

  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乔司和伊藤典夫则将题材分为九类,计有"宇宙和异星生物、未来社会、幻想和奇异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人类进化、毁灭和末日、冒险及神奇性、讽刺幽默性、古典科幻。"

  对于初步接触科幻艺术的人来说,这样的列举有助于他迅速了解即有的科幻作品,并且了解不同题材在这些即有作品中的分布。但这种研究无助于认识的深入。因为它的分类标准太过于依赖研究者的个人爱好而不是一定的逻辑线索。并且,由于不能揭示题材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人们只能了解以往的题材,而无法预测题材的演化和发展,在题材创新方面作用不大。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