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之路_郑军【完结】(69)

阅读记录

  二 在普通文学中描述背景,主要依靠作者的记忆力,依靠材料积累能力,作者可以从大量实际见闻中提练出背景,而在科幻小说中,这些积累不仅帮不上忙,而且很多时候必须有意回避。比如要写一个外星世界,就必须从背景中去掉任何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地球上的文字,熟悉的图案,地球上的房屋式样,饮食服装习惯……你可以想想把这些都去掉后,你窗外那条街道上还剩下什么。同时,在去掉这些熟悉的事物后,作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些新东西去填补空白,但这些新东西在真实感,生动性和丰富性上,总是要逊色很多。

  尽管在科幻创作中写好背景很难,但这是一个必须突破的难题。科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为读者展示一个虚幻的世界。笔者认为,要写好科幻作品中的虚构背景,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 首先要认识到在科幻创作中写好背景的重要性。不少科幻作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象写普通文学那样快速推进情节。结果让人物在模糊不清的舞台上表演,让读者看得糊里糊涂。作者必须意识到,象"1978年"、"北京市"这样的词语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而象"3078年"、"X星球"、"某某太空城"这样的词语,如果你不能清晰而又艺术地解释它们的含意,那它们就仅仅是一些词语而已,在读者脑子里形不成什么具体的东西。

  二 突出描述重点细节

  作品篇幅有限,细节描写过多,会影响情节的推进速度。因此科幻作者应该着力描写重点细节,也就是那些对情节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或怪异奇特、有震撼力的细节。如果你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你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或异星世界,结果给读者的印象只是它们比周围的现实世界更大,机器更多,人更富裕,那么你的描写就失败了。因为程度上的变化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这些想象都在一般读者能作到的范围内。你应该写出真正具有变异、离奇、扭曲效果的背景介绍。比如大陆作者王晋康在《义犬》中着力描写的"大脑袋"种族;台湾作者张系国在铜象城中描写的"铜象"和"紫太阳",就是这样的重点细节。这些细节能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了作者心目中那个具有个性的奇异世界。除此之外的泛泛描写就可以省略。

  三 少用或不用含意模糊的词语

   尽可能用名词、数词等进行确定性的,指示性的描述。比如,"一条飞船上乘坐着许多宇航员",就不如"一条飞船上乘坐着五十七名宇航员"这样的描述更显得具体。反正是虚构的情节,无人去核查。"他按了按某个按钮",也不如"他按下右边第三个按钮"更为真切。"这是地球上最大的飞船",不及"这艘飞船与珠峰同高"更有震撼力。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烘托了整个背景的真实感。

  四 多用形象描写,少用或不用评论式的语言

  这条原则其实也是普通文学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在科幻作品中更为重要,因为科幻作品本来就有形象不足的先天弱点。再让评论式的语句挤占篇幅,就更显枯燥。作者不妨在最后修改时,看一看作品中有多少"社论式"的文字,然后一并改写成形象的文字。

  五 多用比喻手法

  为虚无漂渺的事物增添真实感,比喻手法可谓利器。因此科幻作者一定要熟练掌握这种修辞方法。在比喻时一定要用为读者熟悉的事物作喻体。如"庞大的飞船象一座城堡"。中国读者大多没有城堡的印象,就不如改为"庞大的飞船象一幢摩天大楼"更好。因为大城市里的读者都看到过摩天大楼。

  在科幻电影的拍摄中,对背景细节的要求更严格,因为文字只需表达背景细节中的部分内容,而银幕画面则要表达背景细节的全部。任何一种与虚拟的时代或虚拟的世界不相符的细节都会将观众带出情节之外,产生游离感,破坏对影片的欣赏。百分之九十九的真不能抵消百分之一虚假的危害。所以,科幻电影在布景、化装、道具设计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美国科幻片领先于各国科幻片的主要原因。

四节 未来背景和特异环境下的心理描写  第十章

  "科幻小说是最便于刻画描述人性的一种文学样式了。因为人性是在不断进化变更着的,这变化又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而科幻小说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描述出一个异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因而可以写出人性未来可能的进化发展方向和模式,从而勾起读者对比现实世界中人性的欲望,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沉思。这样刻画描写人性不仅方便,而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维佳《人性的变化》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

  刘维佳所总结的这一点,突出了科幻艺术在表现力方面的优势。但这一点也是科幻艺术的难题。在创作历史题材时,作者可以根据有关资料,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来描写当时的人性。而科幻小说的未来背景本来就来自想象,再要对其中的人性变化进行想象,无异于双重想象。把"双重想象"后得到的结果写得能让未参预创作过程的读者接受,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

  科幻作家们对这种困难性是有体会的。"我们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只能是八十年代的新人形象,而九十年代、二000年代的新形象就只有靠科学分析来完成了。为什么呢?因为到九十年代,科学技术不一样了,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心理也要发生变化。" (郑文光《谈幻想性儿童文学》摘自《郑文光70寿辰暨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在这段作者写于八十年代未有文字中,就提到了设想未来生活方式的困难性。可惜笔者不知道,郑文光先生在亲眼目睹2000年到来之际,发现自己二十年前的设想与今天的现实有哪些出入。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